长江路隧道
长江路越江通道
长江路隧道(Changjiang Road Tunnel),是中国上海市境内的隧道,是黄浦江底最大直径的隧道,也是外环内唯一具备重载车辆通行能力的隧道。
建设历程
2008年12月28日,长江路隧道开工。
2010年10月,长江路隧道开始浦西段施工。
2014年4月,长江路隧道浦东岸边段完成装饰板施工,浦东工作井范围内的初装修基本完成 ;同年6月,道路 水稳层开始施工。
2016年9月10日,长江路隧道正式建成试通车。
隧道位置
长江路隧道东起港城路双江路,西接长江路郝家港桥以东,距上游翔殷路隧道约10公里,离下游外环隧道约3公里。该隧道设置个出入口,3个出入口分别为浦东接港城路出入口、浦西接长江西路主线出入口和军工路匝道出入口。
隧道设计
隧道结构
长江路隧道内部空间布置包括三部分:圆隧道上层空间为重点排烟道;中间为行车通道;逃生体系中重要部分(安全通道和疏散救援车通道)位于隧道下层。
隧道参数
长江路隧道为东西走向,主线全长4912米(其中隧道主线长约2860米),设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60千米/小时。
长江路隧道江中圆隧道段长1545.69米,浦西主线暗埋段长579.12米,浦西敞开段长175米,浦东暗埋段长308.12米,浦东敞开段长199.83米。浦西长江路地面道路全长约927米,道路红线宽度50米。浦东港城路全长约2.7千米,道路红线宽度50米,并有5座新建桥梁。
设备设施
长江路隧道在军工路匝道出入口区段,在国内首次把光导照明系统引入隧道工程,将自然光引入隧道,每天提供10小时的自然光照明,替代人工光过渡加强照明,平均节约能耗达40%以上。
长江路隧道主线和匝道交汇区域、隧道进出口、军工路进出口匝道60米转弯半径区域,长江路隧道每隔六米加装了一粒360度玻璃反光道钉——“猫眼道钉”。
长江路隧道通过设置横向减速震荡线、纵向减速标线、线形诱导标、急弯路标志以及猫眼道钉等加强提升标识。
长江路隧道每隔100米有一处逃生楼梯或滑梯,1545米的盾构段设置了16个逃生通道入口,整条隧道共32个。每个逃生楼梯口都标有“逃生楼梯”字样,并配有超过1米高的人形标识,标识由自发光材质制作。
长江路隧道内实现了消防灭火、逃生疏散,全覆盖的防灾系统。隧道以地方性越江交通为主,客货兼顾,隧道内布设了水喷雾-泡沫灭火系统、水消防、火灾报警、交通监控、事故通风和排烟以及人员逃生疏散设施。
运营情况
长江路隧道的交通管理措施为:
1、全天禁止非机动车(含残疾人专用车)、摩托车(含轻便摩托车)、后三轮机动车、电瓶车、农用运输车、全挂牵引车、拖拉机、轮式机械车、拖带挂车的汽车、教练车、悬挂试车号牌的车辆以及运载危险品的车辆通行。
2、隧道限制高度4.8米,隧道主线最高时速60公里/小时,地面接线道路(长江路、军工路、港城路)最高时速50公里/小时,地面辅道最高时速40公里/小时。军工路进出口匝道最高时速35公里/小时。任何车辆非紧急情况不得中途停车。
3、长江路隧道自通车之日起至2016年11月18日,禁止货运车通行。2016年11月18日后,禁止大型号牌货运车通行。
建设成就
技术难题
长江路隧道修建过程中在黄浦江两岸要经过30多幢建筑、20多条管线的重重障碍,施工条件异常复杂。在穿越逸仙路上高架两根相邻的地下桩基时,桩基与盾构机的最近距离仅为1米。为了不影响高架上轨交三号线的正常运行,盾构机经过的区域地面沉降需要控制在1厘米以内。公路集团会同相关单位进行技术攻关,攻克了整条隧道建设中“1米穿越”的最难点,刷新了我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最近距离穿越高架桩基的纪录。
科研成果
长江路隧道是上海第一条采用国产高性能沥青的越江隧道,也是外环以内唯一具备重载车辆通行能力的隧道。
长江路隧道技术人员将可以通过物联网和BIM技术的融合,实现对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1米穿越”:隧道穿越轨交3号线和逸仙路高架,特别是逸仙路高架桩基与盾构最近距离仅1米,并将沉降控制在1厘米以内。
“三道防线”:隧道由15450块巨大的环状管片拼装而成,最深处的埋深达55米,技术人员通过降低管片制作误差、定制弹性橡胶密封垫以及管片外侧膨胀止水条设置了“三道防线”,确保了长江路隧道滴水不漏。
荣誉表彰
2020年,上海长江路越江通道工程荣获“第17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价值意义
长江路隧道的建成通车,将有效改善上海市北部地区越江交通主要依赖外环隧道的局面,对完善区域越江通道的布局、形成功能互补的越江通道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市人民政府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6 09:25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隧道位置
隧道设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