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路,位于中国
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被称为“安徽第一路”。
历史沿革
历史记载
清嘉庆八年《合肥县志》记载,时雍门(即今天的小东门)内有小东门大街、向西依次有奎星楼、范巷口、前大街(即西门大街)。近代的《合肥城区一览图》,自小东门街至西平门(今大西门)内有小东门街(今小东门至九狮桥街)、前大街(今宿州路至今金寨路)、西门大街(今金寨路至环城西路)。以上3条大街道路狭窄、弯曲,为条石路面,可通汽车。其中,除了前大街宽6-7米,其余街道宽度都是5米。
雏形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上世纪20年代,合肥的长江中路只是由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路上都是被车轮轧出的深沟”。解放前的长江中路“窄到街对面的住家间可以搭根竿子晾衣服”。
“安徽第一街”长江路的前身是解放前的前大街(现为长江中路),当时前大街由小东门街,四牌楼和三孝口三部分组成,抗战胜利后两端分别延伸到小东门和大西门,成了那时合肥最长,最宽的路。解放前的长江路,在很多老合肥的回忆中:“虽然是最宽,也不过五米多。偶有一辆汽车通过,两边行人就得侧着身子靠墙根避让。”
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
1950年,由当时的合肥市政府建设科组织施工,翻修了金寨路北段至大西门路段,铺筑的碎石路面宽度为5米。
1952年,改建了宿州路南段至含山路中段,总长度为372.5米,铺筑的碎石路面宽度为5米。
1953年,翻修长江路桥至九狮街路段,并将部分弯道取直,铺筑了碎石路面,共投资887.35万元(旧版人民币)。
1954年7月,合肥市政府建设局对长江路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改造,扩建了前大街、小东门街、西门大街3条主线路,同年底竣工。经过这次“脱胎换骨”之后,长江中路的路面从5米多宽一下子扩展到2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为15米,道路两旁人行道宽度各为5米),并且首次铺设了地下排水管道,设置了交警指挥中心岛和交通岗亭。扩建工程总投资48.6万元人民币。真正成为合肥市第一条横贯老城区的主干道。
1955年,长江路正式定名。
1956年3月1日至8月16日,市政工程公司筹备处组织施工,修整长江路路面,浇铺二层细粒式沥青路面,工程总投资11.49万元。也成为合肥最早浇铺沥青的道路。
让老合肥一直记忆犹新的是:1958年毛泽东乘敞篷车在长江路与10万市民见面,那时的长江路可谓是风光无限。
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1961-1963年,相继拆除了长江路上位于金寨路口、宿州路口、徽州路口的中心岛,并对路面做了新法沥青表面处理。
80年代,长江路已经成为合肥市的中心。它不仅承担着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功能,同时也聚集着合肥乃至安徽省最热闹的商圈,与王府井、南京路在北京、上海的地位相当。80年代的长江路上以红旗百货大楼、龙图商厦、汇通商厦为代表的三孝口商圈刚刚崛起。
1985年,市政管理处组织施工,将长江路加铺9米宽、5厘米厚的黑色碎石,工程总投资14万元。同年末,长江路总长度为2990米,路宽25米。
90年代中后期,以鼓楼商厦、商之都、百货大楼、乐普生为代表的四牌楼商圈正式亮相。那时的长江路承载着老合肥人的城市记忆,因为购物一定是要去长江路的,周边没有什么其它的商业圈,周围的县市更是缺乏相应的商业配套。所以长江路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引领着合肥和周边的消费。据长江路上有名的“三八布店”店员介绍:“九十年代的时候,每天早上还没开门营业,门口已经排满了买毛料的市民,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百米开外。”
1991年,扩建长江路金寨路至环城西路路段,扩建后的快车道宽14米,两侧慢车道宽度各3-5米,并且在快慢车道之间首次设置了宽1.5米的分割带。道路两侧安装长臂单圆球钠灯。
1992年,为了缓解合肥市的交通压力,共经历了140个昼夜的封闭性施工,全长约3000米的长江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长江路拓宽为33米,从此有了宽约4米的慢车道,并全改成三块板式水泥路面,559株法梧也被矮化移植,所有管网转入地下,隔离岛上更是花团锦簇。
成熟期(21世纪—)
2008年,长江路拓宽改造双向八车道沥青路面。
2014年6月22日,因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长江路半封闭4年半。
2017年11月17日,合肥启动长江路精品道路建设工程。同年12月24日,长江中路、长江西路放行。
2017年11月25日,长江东路改造工程被列入合肥2018年大建设计划。
2017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三十埠-南岗)开通运营,这条沿长江路敷设的城市轨道为其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沿线景点
注:1.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变迁等原因,在此仅罗列部分;
2.以上顺序不分先后。
远景规划
长江路是安徽
合肥市的一条商业主动脉,与王府井、南京路在北京、上海的地位相当。对于合肥,长江路不仅承担着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功能,而且兼备着商业、生活、行政办公、文教等重要功能。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长江路历经多次修造后,其传统格局逐步成形:大蜀山—五里墩立交桥为长江西路;五里墩立交桥—马鞍山路为长江中路;自马鞍山路北折—龙岗经济开发区为长江东路。随着省内其他城市的迅速发展,包括合肥其他道路的逐步繁荣,特别是
三孝口商圈的逐步衰落,似乎都正表露出“安徽第一路”的日趋“名难副实”。“太狭窄”——几乎成为所有合肥人对长江路的最大心结。
“拯救”长江路!“整体拓宽改造,重塑安徽第一路辉煌”由此应运而生。
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之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合肥市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I级主干路组成,I级主干路布局结构为“环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外围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在长江中路、长江东大街相继完成改造后,长江路将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横贯城区东西的I级干道,并将与另一条东西向干道清溪路;南北向的蒙城北路、金寨路以及阜阳路、
徽州大道共同构成标准的“井字型”主干路框架。这将标志着总规当中的“环形、放射加方格网”主干路网结构基本成形。 西路、中路、东大街三大路段完成建设,将构成全新的长江路整体干道格局,可长江路整体改造的功效还并不仅仅如此。值得关注的是,在担负起城区最核心干道交通功能的同时,三大路段又将各自逐步形成鲜明的功能特色,并带动所处区域按照不同城区功能定位,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助动力。
长江东大街:东向物流通道?
在长江路三大组成路段中,长江东大街的交通功能最为突出。即将开建的长江东大街是一条完全新建道路,其西起马鞍山路,东至花冲路,与新安江路对接,全长3公里多,设计路幅宽46米,双向8车道,按照城市I级主干路修建。
正是这一路段的修通,使得长江路成为一条真正的东西大通道。特别是该路将向东下穿马鞍山路,通过钢结构桥梁跨越南淝河,在与一环东路交口,采用一环路下穿设计。通过这些改造设计,长江路桥区域长期以来的交通拥堵现状将得到彻底改变。 一直以来,东部都是合肥的工业、制造业重点区域和物流的集中区域,大型制造企业、工业园、批发市场云集于此。可以预期,长江东大街贯通后,在打通东西向交通干线的同时,物流业的发展将因为该路而大幅提速。
长江中路:新商圈呼之欲出?
随着长江中路改造的结束,一个颇具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长江中路“商圈链”将有望诞生。
此前,安徽
合肥市对全市大型零售商业服务设施进行重新布局规划,其中明确表示,将在以长江中路为重点的老城区,打造成一个省级商业功能区。这也是合肥首次提出打造老城区商圈和滨湖新区商圈,构建省会商业圈。 随着长江中路的改造,更多的大型商业设施将沿长江中路布局,原有的商业格局必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长江中路商圈将呼之欲出。而在合肥长江路一条线路上,也将自西而东依次出现三里庵商圈、长江路中路商圈、大东门商圈等多个商圈。
“长江路应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徽文化景观可以考虑成为合肥第一街的灵魂。希望合肥市能出台政策,鼓励在长江路沿线建设徽文化博物馆、纪念馆,凸显深厚的徽文化。在第一街树立一个观水观景的新景观,同时建立一个与大蜀山相连的景观带……” 正如杨先生所言,长江西路所经的合肥城区西部,空间广阔、风景秀丽,生态环境良好,结合道路建设,将长江西路打造成一条绿色景观大道,对其而言最为合适。由于长江西路交通压力稍弱,完全有可能在道路建设中,设计大空间的道路精美绿化,再结合沿线区域控制地块开发和建筑高度,以保证视线空间,“走绿色大道,远眺蜀山秀色”,将成为长江西路上一道何其惬意的美事! 长江西路所处的城区区域,是合肥市科研教育、高科技产业的密集区,绿色、生态、人居一直是该区域的鲜明特色。长江西路成为绿色大道后,不仅能与该区域很好地融合,更将成为西城区生态特色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