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道场音乐是一种融鼓器乐、说唱为内容的宗教祭祀性综合艺术。
内容介绍
长武道场原为宗教文化艺术的产物,历经演化,成为“世俗性”的礼仪性活动。它借助于宗教、民俗、礼仪而代代相传,虽带有祭神祀鬼等迷信色彩。但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祈福禳灾、延年益寿等功利愿望,是集自然与幽灵、祭祀与民俗、礼与乐、情与思、道德与人性于一体的区域文化现象,反映出特定区域内不同历史时代人民的思想与意识,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潜移默化、娱乐育人的作用。其体式完整独特,器乐演奏原初性特色和宗教祭祀性质鲜明,在道教艺术中独树一帜,对道教传播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韵调古朴低沉,悠扬委婉,有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性,对纯洁民风时尚,净化情感心灵有一定积极作用;其达观超然、澹泊无欲的生死观,对克服时下物欲横流,享乐至上的现象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特征
1、以道教仪范为中心内容,兼融儒、佛诸家教仪,宣传经典仪范、祀神祭鬼,忏罪悔尤,劝善化恶,娱乐育人的作用显著。
2、设施复杂齐备,体式规整浩繁,形式古朴本初。
3、说、唱、舞一体。
4、在师徒间以口头形式传承。
器具制品
一、长武道场其醮仪形式大致分归两类:
1、“清醮”:亦叫“平安醮”,以祭祀神灵为主要内容,一般在庙会广场或特定场所进行。内容为“朝圣庆诞、纪念道祖、驱瘟禳灾、祈雨求丰”等。由一个班社或数个班社教徒集体发起。带有功利性,场面大,气势庄严神秘,又不乏其娱乐成份。旧时,每隔数年在县城城隍庙内举行斋醮,聚众达万人之多。
2、“荐亡醮”:包括“迁葬醮”、“祭祖醮”、“祝寿醮”。以超度亡灵为主,兼祭神灵,俗称冥阳道场。其中祝寿醮是生祭的一种特别仪式,旧时一般除家境豪富,有一定功名地位、年高德望者举办外,平时极为少见。其余醮仪较为普遍,多在家庭院落活动。一般不分男女,有无后代,死亡之因,凡属成年人均可“超度”。(下纯以“荐亡醮”为例述之)
二、设施十分复杂,因祭祀对象不同、目的不同,其设施亦有区别。专就“荐亡醮”而言,需设置十多个特定的场所和道具、表文等, 如诵经堂、天坛、幡 、灵堂 、奠仪棚 、施食台、天桥、奈何桥、进表仙官、祭文等,各有专用和讲究,喻意丰厚。
三、荐亡醮仪又分成规醮仪(4天3夜)和起落醮仪(1.5天)。成规醮仪全仪程为:请神、安神、招魂、祭灶、荐亡、拜斗、迎水、扬幡、围坛、谒庙、过奈何桥,渡天桥、接驾、朝幡、分灯、挂榜、进午朝、倒坛、施食、三献礼、辞灶神、送殡、入葬等29种仪式。其中过奈何桥、渡天桥最有特色。
四、道场音乐:原为道教徒在宗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作歌乐舞以悦诸神。长武道场活动中所表现的音乐有少量的器乐曲,以管子演奏为主,伴有击乐,曲牌大都是民间器乐曲,如“小开门”、“祭灵”、“西风赞”等。另一形式是配有词的唱段音乐,在唱段中有极个别用管子吹奏伴之,而大量的唱段以击乐伴奏为主。音乐性不强,吟诵性突出是其最大特点,故把唱段音乐又叫“韵调”。
区域地理
长武,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地带。东邻彬县、西、南、北面与甘肃的泾川、灵台、正宁等地接壤。境内泾河、黑河、南河东流入渭。西兰公路东贯全境。商贸活跃,素为陕甘物资交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出陕西进的门户。土地面积567平方公里。现有11个乡镇,16万人口。
传承谱系
清乾隆年代文厚夫首创,在文家祖宗内沿传百余年,出现的艺人有文应石,文应积(清咸丰年人),文德仁,文殿斌等。至文焕章(清光绪年间人,1905-1934年)至盛。
清末民初,道场活动由文家扩散到外乡异姓人中,出现了中区崔景彪、尚立志,东区黄本、方根田、王恩迂,西区贾满会,大姜氏、王樊祥,南区陈甲荣,北区曹文长、胡伟藩等全县100余艺人。
建国前夕,文东来组建班社,有艺人王子玺、陈双牛、文树德、文进福、文生理等人参加。此为受教于祖师、程式完整系统的道场音乐艺术在民间最后一代承传者。
目前,从业艺人尚有5人,承袭文氏正宗技艺者仅有文东来一人,但文年近八旬。其中,文应积,文焕章,文东来祖孙三人在道场活动中承继关系清晰,皆为班社领主,技艺娴熟,活动范围广,有较高声誉。
主要价值
作为源于宗教文化艺术,历经演化,而终成融
宗教礼仪、乐舞、民俗为一体的祭祀活动,长武道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极高的文化认知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唱词中所宣扬的经科,除有以道教教义为主的“太上灵宝朝科仪宝经”、“太上灵宝净坛荫秽科仪宝经”等五大科仪和以“太上灵宝北斗保命延生真经”、“太上灵宝早晚课经”等五小科仪外,另有“十王解冤拨罪宝忏”、“玉皇赐富宝忏”等经,在施食、荐亡等仪式中还加杂孝经、劝善、儒、佛经语、古诗词、俗文歌谣等内容异常丰富,喻意深刻。
2、伴随长武道场活动中的道场音乐,无论是以管子演奏为主,伴有击乐的器乐曲,还是配有词的以击乐伴奏为主的唱段音乐,都显示了其“在全国曲艺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优势。其唱段音乐旋律不流畅,节奏感不明显,节拍不正规,调性模糊,吟诵性突出,是一种“韵调”音乐,加之唱词句式不规正,杂言而成。演唱中大量加用虚词衬字,使得演唱要随动作的需要,或紧或慢、声随意转、意以情发,音乐的发展凭借的是一种深层的内在情感和深层意念,自由引申。这就构成了道场音乐的独特魅力。
3、不仅如此,长武道场活动中所使用的独特的乐器、道袍和法具,讲究的醮士举止步态,复杂的神坛、经堂设施,繁琐成规的斋醮仪式,宏大的场面,神秘而庄严的气势,这种无以伦比的体式、格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潜在的教育作用。
濒危状况
濒危现状
2、特色乐器、道具破损严重,如笙、箫已失传。
3、正宗艺人只有文东来一人,且年近八旬,后续艺人匮乏,绝技如用鼻孔吹笛已失传。
4、虽偶有斋醮活动,也只限于临时凑合的班社三五个人员,表演不规范,环节被悄然删改。
濒危原因
(2)研究人员和保护管理人员短缺,没有用于保护的专项资金。
(3)商业文化如民间自乐班的兴起,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电视剧等新兴文化的挤兑。
保护计划
8.1主要保护内容
2、以“长武道场”文化保护工作为起点和示范,建立长武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和分级分批保护制度。
3、以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推动县域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推动县域各种民间文艺的保护与发展。
8.2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成立了“长武县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完善文东来、王子玺等个别艺人的档案。
3、征集了部分唱词曲谱脚本。
4、对文字、音像资料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保存。
由于人力、财力、技术等的制约,效果不甚明显。
8.3十年保护目标
8.4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7年4月——2009年3月遍访艺人,落实研究人员和保护管理人员,征集散落在民间的词曲、器物等原始资料,甄别真伪制定标准规范。充实资料,制作范本。
2009年4月——2011年3月确定人选,培训艺人,组建班社参与民间道场活动,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定完善创新训两个班社人员。
2011年4月——2011年9月搞好总结,请专家评审定型,作好图文音像综合性的建档备份工作,制定新一轮保护计划。
8.5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2、成立由主管文化的副县长为组长的“长武道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3、请求地方性政策和法规的援助,制定《长武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办法》,设立“长武道场”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4、重视保护工作的骨干队伍建设,给予适当荣誉和物质的倾斜补偿。
5、拟报批长武方庄村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
8.6理论依据
(2)
陕西省文化厅《关于申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
(3)《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4)《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命名管理办法》
(5)《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6)《陕西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8.7建立机制
长武县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革新 (县长助理)、副组长解仁强(文体事业局局长),成员尚玉芳(文体事业局副局长)、师东信(文化馆馆长)、马小纯(文化馆副馆长)。
2、谘询机构:拟成立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做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科学论证。
3、计划实施者:长武县文化馆。
8.8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资料费4万元
实物征集费6万元
调研差旅费2万元
专家咨询费5万元
设备购置及使用费8万元
印刷出版补助费8万元
管理费2万元
其他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