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延堡街道,隶属于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地处雁塔区南部。东邻
曲江新区,南与
长安区接壤,西靠
电子城街道,北依
小寨路街道,总面积17.6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以辖区内长延堡得名。
建置沿革
1949年,属西安市第九区。
1956年3月,设长延堡乡,属雁塔区。
1958年9月,成立东方红公社。
1960年4月,更名小寨公社。
1966年,又改名东方红公社。
1972年5月,复名小寨公社。
1984年9月,复设长延堡乡。
1988年7月,改设街道。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长延堡街道辖杨家村、瑞和、西八里、东八里、东三爻、瓦胡同等6个社区和陕西师大、东风仪表厂、石油学院、市结核病院、省实验砖瓦厂、五二一医院、西北政法学院、西安外语学院、省化工学院、省第二汽车运输公司、西安砖瓦研究所、市传染病院、西安植物园13个家委会及瓦胡同、西三爻、南窑、新小寨、东三爻、东三多堡、南寨子、北寨子、西三爻、潘家庄、西姜、南姜、东姜、长延堡、杨家、沙乎沱、西八里、庙坡头、东八里19个行政村。
截至2011年末,长延堡街道辖陕西师大、石油学院、政法、外院、西八里、兵工、师大、瑞禾、东仪、青松路、翠华南路、电视塔、天坛路、军干所、东八里、西八里、航天六院、世家星城、华城、东三爻20个社区,长延堡、东八里、西八里、杨家、东三爻、东三爻堡、西三爻、西三爻堡、新小寨、南窑、瓦胡同、东姜、西姜、南姜、南寨子、北寨子、沙滹沱、潘家庄、庙坡头19个行政村;下设1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长延堡街道下辖34个村(居),其中:26个社区、8个行政村。
区划现状
截至2023年,长延堡街道下辖47个村(居),其中:42个社区、5个行政村。办事处驻明德一路7号。
地理环境
长延堡街道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南部。东邻
曲江新区,南与
长安区接壤,西靠
电子城街道,北依
小寨路街道。辖区东西最大距离4.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5千米,总面积17.6平方千米。距区人民政府3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长延堡街道辖区总人口13.94万人,城镇化率100%。另外有流动人口16.06万人。总人口以汉族为主,达12.85万人,占92.16%;其他少数民族10932人,占7.84%。2011年,长延堡街道人口出生率9.8‰,人口死亡率3.9‰,人口自然增长率5.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92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长延堡街道财政总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34%。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6亿元,增值税0.7亿元,企业所得税390万元,个人所得税9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8%、28.8%、21.9%、21.4%。
2019年,长延堡街道财政税收2158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1.4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0.37%;固定资产投资14.21亿元;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58亿元;建筑业总产值25.34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8.4亿元;规上文化企业完成5.96亿元;实际引进内资15.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0%;实际引进外资9万美元。
第二产业
2011年,长延堡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职工392人,有工业园区1个。
第三产业
2011年,长延堡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交通
长延堡街道境内地铁2号线通勤。G30过境,主干道有长安路、朱雀大街、南三环、东仪路、电子正街、丈八东路、雁展路、翠华路等。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长延堡街道幼儿园27所,在园幼儿5200多人,专任教师600人;小学13所,在校生10402人,专任教师65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中学8所,在校生5854人,专任教师50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7%。辖区内普通高等院校4所,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4所重点知名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1所,省属高校3所,在校普通高等教育学生7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4500余人,本科生55000余人,专任教师4200余人,拥有博士点120个,两院院士3人,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成人继续教育及网络教育生85000余人。
体育事业
2011年,长延堡街道100%的社区和50%的村都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5.6%。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长延堡街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个,其中三级乙等专科医院两所分别是西安市传染病医院和西安市结核病医院。
二级甲等医院一所为兵器工业部第521医院,以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168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6张,固定资产总值2200余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600余人,其中执业医生761人,注册护士85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人、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2.8人,2011年,长延堡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8.54万人次。2011年,长延堡街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56万人,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长延堡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28户,人数1570人,支出3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2%,月人均192元,比上年增长14.8%;城市医疗救助38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2户,人数114人,支出26万元,比上年增长13%,月人均19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人,支出0.3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人次;农村临时救济1人次,支出0.1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7人,接收无军籍职工80人。社区服务设施7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5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42张。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800多个,全办共实现新增就业3436人,有91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5649人。办理街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手续30000余人,其中为失地农民2600余人办理居民医疗保险;为符合办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400余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手续。
历史文化
隋唐天坛
隋唐天坛位于唐长安外廓城明德门外道东1千米处,今长延堡村东,陕西师范大学南侧,是古都西安仅存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遗址之一。天坛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朝2位皇帝和唐代19位皇帝(除顺宗、哀宗外)均在此处进行过祭天的礼仪。这里曾是国家至高无上的礼仪重地,是古人与天相接的地方,是中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
古代信奉“天圆地方”学说,坛为圆形,又称圆丘,为封建帝王祭天之用。唐天坛是在隋天坛旧址上重建而成的,坛底部直径54米,共4层,每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坛的阶道),呈十二辰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这可能是反映天上的十二个方位。唐代文献是以十二辰称呼陛的,即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发掘表明,午陛(南陛)比其它十一陛要宽,应为皇帝登坛的阶道。
唐代圜丘的筑造方式很特别: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和有谷壳、秸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外观洁白神圣、质朴大方。自上而下,顶层面径20米,设昊天上帝之神座;三层径29米,设黄、青、赤、白、黑五方天帝与日、月七个神座;二层径40米,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五十五星座;一层径54米,设二十八宿及以下官一百三十五星座。外壝(wěi,祭坛四周的矮墙)设众星三百六十座。按唐制规定,每年正月上辛、孟夏和冬至,皇帝率文武官员在此祭天。新皇帝登基也要来此祭祀。
隋唐天坛比北京明清天坛早1000多年,和北京的天坛相比,西安的唐天坛更具有价值,北京天坛只有5.4米高,西安天坛高8米,北京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天坛12面都有台阶,更符合周礼礼治。隋唐帝王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二十位皇帝登坛祭天,被誉为“天下第一坛”。
圜丘遗址
隋唐圜丘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坛”,为中国已知的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是皇帝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位于唐长安城郭城正南门明德门遗址以东约950米。
1999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发掘出土了圜丘遗址,使这座千年天坛遗址重见天日。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遗址高约8米,为4层素土夯筑圆坛,表面涂白灰。底层直径约54米,第2层约40米,第3层约29米,顶层约20米,各层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
2003年至2004年,西安市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唐龙介绍,现在看到的地面是在原有遗址上加了1米高的黄土覆盖层,形成一个保护层,它的形制是完全按照当时考古发现的天坛的形制和结构来复原的。
2013年5月3日,圜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德门
明德门是隋唐京师长安城郭城的正南门,亦是隋唐长安国门。
根据考古发掘,明德门为五门洞“天子五门道”,明德门和长安城皇城门朱雀门、大明宫丹凤门一样是都城建制的最高等级五门道,是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
明德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永徽五年(654年)重建,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构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
风景名胜
西安电视塔
西安电视塔又称陕西广播电视塔,位于西安钟楼、南门中轴线南端长安南路南端,与大、小雁塔三角相望,整个塔体为八角形,塔楼似一盏宫灯。该塔于1984年5月动工兴建,1987年竣工使用,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承担中央台一套、陕台二套、教育台、陕广播台调频立体声等电视与广播节目的发射任务,是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发射传输中心。塔楼上建有观光厅、旋转厅。登塔遥望,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成为西安市一大观光景点。西安电视塔改造后的塔楼和塔座将成为玻璃幕墙,整体形状呈蓝宝石状,塔体为银灰色氟碳漆,并变8棱为16棱,成为集广播电视发射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塔。是中国唯一一座多棱角电视塔,也是建成最早的混凝土电视转播塔。
西安植物园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始建于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西北地区建设的第一个植物园,也是解放后全国重点建设的八大植物园之一。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原址位于西安市大雁塔旁,占地面积20公顷,收集保存植物3400余种,保存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70余种。2011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植物园在原址保留12公顷外,在西安曲江新区征地43公顷建设西安植物园新园区,并列入陕西省和西安市重点项目。新园区建设了独具三秦特色的秦岭园、丝绸之路园、华山岩石园、遗忘园、系统园、蔷薇园、百卉园、水景园、儿童园、本草园等11个专类园,收集保藏植物达到4000余种(含品种)。同时,新区还开发建设了植物信息档案数据库、地面定位的GIS平台、覆盖园区的互联网+数字植物园系统、导览系统、IBEACON信息推送系统,将植物的来源、类别、生态习性以及用途、文化等信息与科研、科普互动有机结合。新园区一期已建成并于2016年10月1日面向公众开放。
陕西自然博物馆
陕西自然博物馆是AAAA级景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南路舟形环岛之上,北望钟鼓楼,南眺终南山。场馆建筑如日似月,环境优雅、交通便捷。2008年1月5日开馆。
场馆建筑以电视塔为对称点,有肯尼斯·贝林馆、自然两大展馆,两展馆分别呈玻璃球和月牙形,犹如“日”和“月”,蕴含“日月同辉”,2万余件标本在此安家。陕西自然博物馆通过近5.4亿年的标本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和科学对话,叙述人与自然的故事。馆内有地质万象、古生物长廊、昆虫王国、神奇秦岭、生命之光,穹幕影院、勇敢者通道及观景平台。各展厅及馆区展示了大量远古化石,陈列着“四大国宝”及血雉、金雕、独叶草、珙桐、红豆杉等一大批珍稀动植物标本,设有“鸟语林”、大型古生物展示台、鱼池景观、仿真马门溪龙、霸王龙、百余种植物等室外景观,阐释自然现象,弘扬科学精神。展示方式力求新颖互动、追求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是广大青少年和游客学习自然发展史,亲近自然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