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闸
中国古代系统水利工程
长安闸位于浙江嘉兴海宁市长安镇区范围内,作为一个古代系统水利工程,历史上包括长安新老两堰(坝)、澳闸(上中下三闸和两水澳)。现存有长安堰旧址(老坝)、上中下三闸遗址、闸河,另保留有清代的“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20世纪70年代的船闸管理用房等相关设施。
历史沿革
长安闸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为江南大运河交通和军事上的枢纽。宋熙宁元年(1068),长安堰改建成长安三闸,形成复式船闸,此时的长安复式船闸还处于初创阶段。崇宁二年(1103)“易闸旁民田,以浚两澳”。绍兴八年(1138)完善了将累木易以石埭的两次较大工程。此后,船闸与拔船坝并存,大船或载货船经船闸出入,小船或空船则过坝上下塘河。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北上皆经此地,并留有题咏之作。绍熙二年(1191),张提举重修长安闸,并置闸兵20人管理。清中期后三闸废。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载:“长安堰,在海宁州西北长安镇,宋时建。元至正七年(1347)复置新堰于旧堰之西,今名长安坝,旁有三闸。”明崇祯二年(1692年),撤坝官,拔船过坝开始由堰坝脚夫经营,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长安坝归属海宁长安镇搬运工会管理。1966年,长安坝才废人力木绞车而开始用小型卷扬机代替。1983年5月、1984年5月,长安坝两次遭洪水冲垮。1984年11月动工建设15吨级的电动轨道升船机,次年10月正式开坝,随着水运的退化,长安闸坝的航运作用逐渐失去。
价值意义
长安闸是古代连接不同水系长安塘(崇长港)和上塘河的一个重要枢纽及管理机构,为宋代江南运河三大堰之一,是江南古运河上规模最大的运河设施之一。其采用三闸两澳复式结构,通过各设施的联合运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达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代表了当时水利航运设施建设的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1年1月7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14: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