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河
黄河支流北洛河支流
长宁河,黄河支流北洛河支流,源于陕西省黄龙县境内黄龙山,流经黄龙县、澄城县,在澄城县安里乡刘家坡入洛河。黄龙县境内流长8.3公里,流域面积98.13平方公里,澄城县境内流长20.4公里,流域面积126.9平方公里,合计河长29.7公里,流域面积225.03平方公里。长宁河平均澄城县段年径流量786.38万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0.59立方米,平均比降14.21‰。
干流概况
长宁河,在黄龙县境内,为其河源段,范家卓子乡后河为其东源,发源于黄龙山武帝山右西腿子,榆前河为其西源,发源于旗山南石楼山,境内流长8.3公里,流域面积98.13平方公里,向南流入澄城县境内。
澄城县境内,长宁河位于县境西北部,东源后河汇流麻林陂红罗谷水;西源榆前河,由冯原镇骆驼项入境,沿途流经王庄、西社、安里等乡,在安里乡刘家坡入洛河。境内流长20.4公里,流域面积126.9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据澄城县水文资料,长宁河平均年径流量786.38万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0.59立方米,平均比降14.21‰,属常流河。
主要支流
黑水滩河,发源于黄龙县武帝庙梁南麓,境内流长7.5公里,流域面积59.75平方公里,出县境入澄城县归长宁河。
梅家河,发源于黄龙县武帝庙梁南麓,自北向南,流长9.8公里,流域面积25.63平方公里,出县境经澄城县境入鲁家河流入长宁河。
此外,长宁河在澄城县境内,还有东支流良辅河、西支流贺家河。
水利工程
长宁河东支流良辅河、西支流贺家河及两支流汇流处的鲁家河,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1)多有客民迁入。沿河上下多处修筑渠堰,建小块水田,种稻谷,间种蔬菜。贺家河出产糯米,色泽晶莹,质软胶粘,味美可口,名闻蒲(城)、白(水)、同(今大荔)、朝(今大荔朝邑镇)、合(阳)临近诸县,誉为“西米”。下游太平、洛城等村河段约有水地400亩,多种蔬菜。
清咸丰年间,今王庄乡太贤村富户刘步蟾(因家资巨富绰号刘半县)买通良辅里(今刘家洼乡)富塬村至太贤村长30里,宽8尺(旧制)的土地,拟开渠引长宁河东支流水浇地,在龙王庙(原属澄城地域,今属黄龙县)开土石渠道一段,畏其工程艰巨而停工。建国后,1958年修富塬渠时,刘姓开凿的渠道痕迹尚在。
建国初期,各条河川恢复扩大原有自流渠。至1954年,河川自流渠灌溉面积达到4600亩,较建国前增加2400亩。1958年,在长宁河上游东西支流,县办两处引水上原工程。东支流在今黄龙县龙王庙,筑拦河滚水坝,开挖沟壑土石渠2.28公里,土隧洞一座(后劈为明渠),长1089米,于刘家洼乡下富塬村上原,名为“富塬渠”,原面引水干渠至安里乡,长30公里。设计清、洪并引,沿渠利用涝池和低洼地建蓄水池,总蓄水量141万立方米。设想非灌溉季节蓄水,扣除蒸发渗漏可灌地2300亩。1959年建成。西支流在今冯原镇贺家河村北,筑拦河滚水坝,分上、下两条干渠引水上原。上干渠从河床引水,到冯原镇太极村东上原,设想灌溉太极、叩卓及善化乡曹家岭头一带耕地;下干渠从贺家河村引水到迪家河上原,经长宁至西社村南,全长20公里,定名为“长惠渠”。下干渠在长宁建蓄水池一座,设计蓄水3万立方米。在贺家河村北太极圪沟建小河沟水库,库内蓄水设计容量20万立方米,设施灌溉面积2500亩。坝外坡加宽仓台为长惠渠渡水渠道。滚水坝、引水渠工程,从1958年4月开工,年底完成。小河沟水库于1962年完成。
富塬、长惠渠两处引水上原工程,引水坝处在上游,常流量更小。渠成通水只有近沟原区几个村灌溉少量土地。由于流域面积小,洪水持续时间短,沿渠所修蓄水池,大都无水可蓄。富塬渠多年仅下富塬、良周村蓄水池蓄水。刘家洼、王庄、义井三座平地水库,占地187.2亩,移动土方13.87万立方米,投工2.87万个,滴水未蓄,弃库还田不易,至今闲置。1973年6月,将富塬渠移交刘家洼公社管理使用。1976年拆除滚水石坝,建富塬水库(见水库条)。1978年4月,将长惠渠移交冯原公社管理使用。
鉴于县办富塬、长惠引水上原工程效益差的教训,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支持与扶助社队集体兴建小型引水工程。
富塬水库,1976年春,刘家洼乡在原县办富塬渠滚水坝坝址建富塬水库。总库容25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1978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测量设计阶段,曾发现右坝肩有裸露孤石和沙卵层。在未进一步勘探查清地质的情况下,匆忙破土动工,清基中发现沙卵层高8米,邀请省上地质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观察,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分析论证,确定沿坝轴截渗108米。顾及工程量大,只截渗36米,便回填大坝,坝成漏水严重,逼迫铺包防渗,效果不大。
黑水潭河系渠。水渠2条,均系土渠,始建于1958~1968年,宽1.5米,总长8500米,灌溉面积188亩。
梅家河系水渠。始建于1978年,土渠,宽1.5米,长7500米,有设施面积175亩。
流域概况
文化名胜
长宁河之名,似于旧县名有关,据载:唐武德三年(620),在长宁河南(今洛城村西)设长宁县,贞观八年(634)撤销。长宁县故城《新唐书·地理志》载:武德三年析置长宁县,贞观八年省。明《澄城县志》载:长宁县城在今县西北40里之长宁河南,今故址犹存。经考查,今县城西北40里长宁河南岸之洛城村西,有长宁县故城遗址。
隋避暑宫,清乾隆《澄城县志》载:隋避暑宫在县东北50里,乃隋文帝筑,以避暑。旧志称:林木交加,河流盘曲,一方胜概。水环宫,后岸善崩,碑刻沉没,后改为治平寺。经考查,治平寺在今赵庄乡白家河村,遗址犹存。
石楼山,是黄龙八景之一,座落在黄龙城东二十五公里处的旗山之中。旗山环抱如怀,在崇山峻岭中形成了一片百亩台原。原面南沿就是拔地千尺的石楼山。石楼形体,伞状亭阁,园椎座底,占地亩余。
石楼山极顶,巍仪着一丈见方的全石观音庙宇,飞檐翘首,工艺考究,雕饰细腻,明显带有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据《澄城附志》载:“石楼山,在县治北七十五里,武帝山与旗山东西对峙,南有凹,中分。凹南平地数十亩,中有高约二丈以上,大仅亩余之石楼山,穴隙天成,形圆如塔,石作楼阁,顶类张伞。盖望之蔚然,询称岳中奇观。”
与石楼山相距千尺的狮子山,隔谷翘望,东西对峙。由于水经柏谷泉镶嵌其间,形成“清泉风犹动,山色映水中”的萌恋情趣。从此,便有了“狮之望楼观月出”之说。使这里的自然景观更加灵秀神奇了。狮子山洞穴里,落尊着如来佛祖,阿弥陀佛,药师王佛西方三圣雕像,禅台童子两旁侍奉;三尊其后是摩崖神像,主神释加牟尼,左右随置天龙八部。面对石楼山,阵容横空,尊威齐天,大有度生济世之感。
石楼山麓的水经柏谷泉,是南流百里的长宁河之源,也是“隋公泉”的地下暗流之水。隋公泉在隋文帝避暑行宫中。据《澄城县志》载:这里“林木交加,河流盘曲,一方胜概。水环宫,后岸善崩,碑刻沉没,后改为治平寺。至今遗址犹存。”清姚钦明有避暑遗宫诗云:“隋文皇帝此山中,玉殿曾同长乐宫。不见羽林屯翠辇,只闻牧竖拾青松。荒台想象千官侍,鸟道依稀万国通。风景苍苍秋水冷,夕阳终古恨无穷。”隋公泉是隋文帝避暑时宫女妃娥的沐浴处,水清澈可爱,两岸石山壁立,历有达人骚客寻情追韵,此泉得以灵秀。宋代适庵老人有诗云:“往事无穷莫漫伤,野泉今日水犹香;最怜清澈明如镜,几度宫娃照晚妆。”由此可见隋文公时期,这里的歌舞升平之尘象。
石楼山距隋公泉十公里,因此石楼山必然是皇家朝圣之所和观光园林。
从石楼山周围的名胜古迹观研,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仅仅是这些。而比隋文公早七百多年的汉武帝时就昌盛起来了。据史载:“元封六年,汉武帝赴汾阴拜祭后土,途经金紫河(武帝川),顿时神马长嘶,脱僵奔腾,驰于金紫峰(武帝山)。武帝纵观石楼山巅,云霓覆翠,仙气蒸腾,山怪石奇,花异草丽。武帝下马筑台祈仙,兴游数日。使这座被帝王踏涉的石楼山丽色昭著,气量万千。”诗曰:“山岳神秀生紫光,石楼擎天空灵象。丹心有佛佛犹在,日月兴替两鬓霜,静观红尘千秋戏,身后评说弥华章。大化永恒情无尽,尺捶日半万世长见《心溪流韵》诗集。”
沿石楼山西行里余的武帝庙下,是汉武帝的小女儿刘婷燕的坟茔。百姓称这里为“公主坟”。地形龙势威威,驼山架岭,从旗山蜿蜒西下,武帝山而至,蟒头之处形成了一片粮茓地形,民间传说,刘婷燕随父王汉武帝巡游梁山,迷恋上石楼山的湖光山色,于是,汉武帝就在石楼山脚下的良辅河上建造了一所“帝行宫”,供刘婷燕皇姑寝居。16岁时,因天花而死。据《澄城附志》:“武帝庙,在县治北八十里武帝山上,汉武帝祀汾阴后土经此。因在山岭立庙祭祀,至今良辅河有帝行宫,每年三月二十五日演会以示纪念。帝行宫有享殿歌楼规模颇壮。”
地形地貌
长宁河发源地石楼山,武帝山,位于黄龙县东黄龙山中。
长宁河河谷,沟底较宽,有跌水。沟坡较缓(25—40°),谷地曲折。有冲、洪积物组成的1—3级阶地,相对高程分别为5—8米、20—40米、60—70米,阶面宽窄不等,由数米至数百米。二三级阶地面一般较宽,沟底有地下水补给之常流水。在支沟的两侧还分布有不少干沟、冲沟,呈东北或西北向树枝状排列,切深数十米至百余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7 10:29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主要支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