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
张帆创作的报告文学
《长城内外》是张帆创作的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1990年4月。
内容简介
《长城内外》是一部以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华北战场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记实对象的报告文学。该书力图从解放战争的全局这个高视点上俯视华北战场,全景式描绘华北战场艰苦卓绝、缤纷多彩的斗争生活面貌,以及复杂激烈、波诡云谲的战争演化过程。该书还力求通过对华北战场丰富独特的斗争内容与斗争形式的描写,对华北战场与党中央指挥中枢的紧密联系以及与各个战区的紧密联系的描写,概括地反映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演进行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张帆是一位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进过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以后又在晋察冀通迅社、晋察冀日报当记者,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新华社记者,参加过军调部执行小组的采访,并作为前线记者转战长城内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跟随华北野战军转战长城内外,亲身经历了解放战争的全部过程。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作为前线记者的特殊方便条件,使他获得了相当深厚的生活感受,搜集了大量宝贵的历史生活资料,同时也对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具有深切的认识。
1948年的秋天,华北的解放战争还在激烈地进行中。一次,在行军途中休息的时候,两位年轻的新华社记者谈起了今后的打算。一位说:“我打算请领导批准,把写作计划推迟一步,等华北问题基本解决时,再由总社批准我一定时间,写些小说。”一个说:“我想参加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做点调查研究,写写我们如何征战长城内外。”前者是作家杨朔,那时他是新华社前线特派记者;后者就是张帆,当时是新华社华北野战军前线分社的记者。
1985年,张帆离休,这使他有时间继续完成他多年的写作愿望。为了搜集资料,他重返当年的各个战场考察,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当年在华北战场上的敌我双方的当事人——从高级将领到战士,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搜集材料和写作过程中,他访向了聂荣臻徐向前元帅的秘书,也得到了两位元帅的关心和支持,聂荣臻元帅还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他还拜访了老首长杨得志耿飙等老将军,也多次访问了傅作义将军的身边的朋友董其武王克俊焦实斋刘春方安春山、傅作义的夫人刘芸生以及杨成武刘光裕杨尚德陈宜贵、朱彪、李快、乔希章、刘煜南等同志,他们都给张帆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材料。同时,张帆查阅了华北军区等部门的战史、军史,文电和全国政协大量的回忆录,并重访了大同、张家口易县石家庄新保安天津等当年的战地和西柏坡,并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协助,核对了各种史实。为了行文方便,军、师以上人员的活动,以事实为根据,团以下的指战员有的用真人真事,有的则用真事假名,这是因为战争期间团以下人员伤亡多,加上调动频繁,资料散失之故。前前后后,为搜集和研究这些资料的真实性、细节的确切性,他以“采访重于写作”的原则,整整花去了8年的时间。而后,又是两年不断的写作、修改,并请当年的领导和战友们提意见,直到最后定稿。最终,《长城内外》于1990年4月出版。
作品鉴赏
《长城内外》在描述华北战场这一段时间、地域跨度较大,事件如此繁复,斗争相当复杂曲折的历史生活时,显得从容不迫,脉络清晰,主次分明,繁简得宜,为华北地区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勾勒出一幅明晰、生动的轮廓画。张帆显然对华北战场在解放战争全局中的独特位置和自身特点有洞彻的了解,作为党中央同各个战区联系的通道和解放战争后期的党中央所在地,华北战区不仅模范地执行了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有力支援了其他战区,而且出色地体现了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交错,武装力量与统一战线结合的威力。作者在绘写华北战场的战争历史画卷时,特别注意着力于这些特征事物的表现。例如对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北平向题的描写,就花了很多的笔墨,写得波澜起伏,宛转抑扬,这样就能透过华北战场典型地展示出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特点。
《长城内外》比较注重于活跃在战争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的刻画描摹,上至敌我双方的统帅部人物,次至两军对垒的前线将领,下至普通的士兵、民众,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物系列。其中有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其他一些文学艺术样式的作品里亦屡有所见,但在该书中却由于放置在解放战争的特定时刻,且是从华北战场这一特定角度去观照,在人物的展示以及对人物的认识层次方面,仍有不少新意。如以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思想驾驭着战争之轮在胜利的轨道上迅行的毛泽东,精明机智,大度从容,善于在和谈斗争中左右局势、降服对手的周恩来,慈如父执,恭如孺子,在广大指战员中间永远保持普通士兵心态的朱德,均可从某些侧面给读者新鲜的印象。
《长城内外》里敌我双方在华北战场上的两员主将——聂荣臻和傅作义,是刻画得较为成功的两个历史人物形象。该书对聂荣臻司令员的描写几乎贯穿了全篇,从他的生平经历、外貌秉性、思想作风特点到他在华北军民和敌人方面的影响,涉笔颇广且又拢于一身,但是更用心表现的则是这个人物的一些主要特征。作为华北战区的主要指挥者,聂荣臻具有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的高度自觉和坚定性,善于将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化为华北战区部队具体战役行动的胆识和谋略,在战争初期困难形势下的镇定自信,在连战皆捷的胜利局面中的清醒执著,体现出统领千军万马决战决胜的主帅风度。尤其是他那种顾全大局,多次主动将主力部队支援友区,将困难留给自己,却从不炫示于人的一贯风格,更见精神光采。该书对傅作义这个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是颇费心力的,对傅作义的描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主要扣住了傅作义由其自身的经历、处境所形成的思想性格特点和弱点,入细入微地展示他在风雨飘摇的大势下的矛盾惶惑心态,如何由幻想破灭到弃暗投明的艰难历程。故而,这个历史人物的刻画显得更为真实、合理、可信。
《长城内外》对于华北战场解放战争历史进程的真实报告,无疑是全面、周详而完整的,但是该书如果仅仅满足于此,充其量只能是一本叙述性的翔实完备的战史教程,而缺少文学价值。张帆的意图显然不在于对那一段历史的枯燥陈述,他要表现出那一段难忘岁月中可歌可泣的战斗,生龙活虎的人物,跃动的热情、理想等等,从而给读者以感染和震荡。该书中包纳了大量的来自当时生活的战斗故事,动人佳话,轶事趣闻以及诸多生活情节,并使它们成为有机的血肉组织,与主干融合一体。因而,该书呈示给读者的犹似一幅幅真切鲜活的战争生活风情画。读者可以看到许多惊心动魄、血肉拼搏的战斗场景:钢铁第一营坚守易县刘家沟的酷烈战斗,华北野战部队夺取石门的胜利攻坚,杨得志兵团围攻新保安、吃掉郭景云三十五军的歼灭战,乃至三大兵团会师太原聚歼阎锡山守军的最后一役,大都写得气势豪壮,有声有色,突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士有我无敌、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与激烈的战斗场景描写相辅相衬。读者也可聆听到悲壮感人的军民情谊的佳话,由此领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此外,在频繁的战争活动的间隙,该书还忙中置闲地安排了一些抒情感怀的篇章,或叙写久别重逢的战友共话艰难战史、畅诉亲密友情的短暂相聚,如聂荣臻、陈毅的“阜平夜话”,或记述不打不成交的朋友,在化敌为友后不计前嫌,坦诚相待,共议民族新生的欢会对酌,如罗瑞卿和傅作义在和平解放北平以后往来如仪,欣谈蜂媒蝶使的轶事,等等。所有这些战场内外的丰富的生活内容的具象描写,大大扩充了该书的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使之不仅能真实而多方位地反映出那段历史生活纷繁多色的时代面貌,而且也令该书的形式面貌摇曳多姿,生气盎然。
如果用苛刻的文学性标准来要求,《长城内外》不是没有一些不足之处。诸如谋篇结构上多少有点庞杂,剪裁、提炼尚不够精当,行文之中时有新闻报道性语言的痕迹等等,难免会减弱作品的艺术精致程度。然而它作为全景式地反映华北战场解放战争历史面貌的作品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在许多方面所进行的拓展与首创,却远胜于此类不足所带来的有限缺憾。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张帆(1919年—2002年9月30日),原名张英池,河北省青苑县人,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总编辑。20世纪30年代末,张帆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之后开始了革命新闻生涯。1956年9月,张帆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总编辑。1958年起,任中侨委委员、二司司长兼中新社副社长。文革后,1978年中新社恢复建制,他具体领导了中新社的重建工作,于1980年被任命为中新社副社长。张帆主持中新社领导工作前后达长20年。张帆曾多次被推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还担任过中东友协常务理事、中拉友协理事等。他离休后认中新社副理事长、《瞭望》周刊顾问、国家新闻署特邀顾问等。代表作品有《万里征战长城线》《长城内外》《罗布泊风云》《才子邓拓》等。2002年9月30日21时20分,张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复兴门医院逝世,享年83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19:5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