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原海豚(学名:Stenella longirostris)吻突细长为体长的8.1%~9.9%,为
原海豚属中最长者。
额隆不甚高,较平稳向头后延伸,吻与额界限明显。
呼吸孔为新月形位于头顶部稍偏左。
背鳍三角形,略呈镰状,位于体背中部,顶端不甚尖而微后倾,后缘稍凹进。
尾鳍缺刻深。背部蓝黑色,体侧色淡,腹面白色,眼至
吻突前基与眼至鳍肢各有一条黑色带,
上颌黑灰色,
下颌及腹面白色。成年体侧有稀疏灰白色斑点。背鳍、鳍肢及尾鳍上下方皆蓝黑色。
形态特征
喙狭长。体细长,具上、中、下三色色斑。背鳍接近三角形。头骨的
腭沟很浅。
成体体长1.29~2.35米,雄性比雌性略大。长吻原海豚体型细长,喙长而细,在额隆顶点处的头部也很狭长。背鳍基本为三角形,但有各种变化,从略呈镰刀形的直角三角形到直立的等腰三角形。在
美洲的地方种群的成年雄性,背鳍可向前倾斜以至于看上去好像在倒退着游泳。与此相关,这些个体的
尾柄腹侧具扩大的肛后脊。仔豚和幼体的背鳍更多地呈镰刀形。
多数地区的个体呈上、中、下三色的色斑,即暗灰色的
披肩,浅灰色的体侧和白色的腹部。披肩的下缘自眼的上方向后,在背鳍下方处最低,折向背方止于背鳍与尾叶间的中点处。有一条暗色条纹从鳍肢到眼,其上沿有1条细的浅色线。有1条暗灰色的眼纹到达或接近额隆顶点。喙的背面中央,从呼吸孔至喙端有1条暗色条纹,其前端扩大,使喙的前端呈黑色或暗灰色。此暗色与暗灰色的唇斑相连。鳍肢和尾叶的背面和腹面均中灰色至暗灰色。白色的腹面有时缀有中灰色斑点。在热带东太平洋的有些亚种,披肩与体侧面的反差不明显或消失,体色比较单一。
头骨的
吻突出狭长且背腹扁,腭沟很浅,
颞窝和脑盒小。上、
下颌每侧各有40~60枚非常尖细的牙齿。
脊椎骨总数69~77,典型的椎式为:C7;T15;L18;Ca33 = 73(枚)。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常200多头组群出游,1000头的大群也有发现。社交能力强,善与其它海洋动物或同类结伴而行,已知的交往对象包括:
花斑原海豚、
黄鳍金枪鱼、
鲣鱼。长吻原海豚一般在靠近
水湾的浅水休眠,醒后游入深海区,捕食水层垂直迁徙的鱼群,在幽深昏暗的水下,它们也易遭受天敌袭击。此类海豚群中存在等级序列,该序列以威胁度高低降序排列,同时涉及关系的紧密亲疏。所谓“
威胁”一般是指简单的轻撞或唐突的姿态。在远离
公海的封闭水域,海豚群体的等级秩序便能发挥作用。
通过
回声定位、互相触碰进行交流。醒后是它们最活跃的时间。长吻原海豚会表演各种水面跳跃,飞旋跃水是其中的标志性动作,而俗称“飞旋海豚”也源于其惊人的空中旋转动作,在夜里,这套动作被频繁上演。
肉食性,主要以大洋性中、上层群栖鱼虾和
乌贼为食,其捕食的猎物大多数为垂直迁移物种。
分布范围
南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皆有分布,范围大致在北纬40度——南纬40度之间。
原产地(海域):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岛、阿根廷、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群岛、巴林、孟加拉国、伯利兹、百慕大、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文莱达鲁萨兰国、
柬埔寨、佛得角、开曼群岛、中国、可可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
加拉帕戈斯群岛)、埃及、萨尔瓦多、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加纳、关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几内亚、印度、
印度尼西亚、伊朗、牙买加、日本(本州)、肯尼亚、基里巴斯、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莫桑比克、缅甸、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纽埃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留尼汪、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里南、坦桑尼亚、泰国、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美国(夏威夷和新泽西)、美国本土外小岛屿、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
繁育方式
当激素水平较高时开始交配,一年1~2次。雄性10~12岁,雌性5.5~10岁进入
生育期。成年雌海豚每隔2~3年产仔1只。
妊娠期平均10.6个月,初生幼仔平均体长75~80cm。雌豚抚育幼兽至少7个月。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中国
无具体数量统计,只有零星误捕或观察记录:
2003年11月,山东省石岛误捕了1头。
2005年3月14日,海南省海域发现1头长吻原海豚。
2007年8月3日,福建东山县发现1头长吻原海豚。
2008年4月4日,福建东山岛2头长吻原海豚。
2008年8月24日,台东外海有两群长吻原海豚。
2011年6月23日,广西北海海滩发现1头长吻原海豚。
全球
最大的种群生活在东
太平洋的热带水域,2003年,这一海域有613,000头长吻原海豚,高于2000年428,000头的统计数据;而在1979~2000年,每年的种群调查数介于271,000~734,000头之间。
长吻原海豚是太平洋中西部最丰富的物种,2002年,在航海中利用
样线法测算,整个夏威夷群岛水域约有3,351头。2006年夏,对
马努阿群岛、罗斯环礁、斯温斯岛和
萨摩亚群岛的近岸海域进行的调查估算,约有34组46头长吻原海豚,是这一区域最富集的鲸类种群。
它们也是菲律宾海域种群丰度最高的物种,其中东
苏禄海有31,512头,塔侬海峡有3,489头。
墨西哥湾北部,其种群在2003~2004两年的平均丰度为1,989头。
保护级别
列入《
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列入《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海豚科所有属种)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注:长吻原海豚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