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八大景之一——长台古渡,位于
河南省
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淮河北岸,长台古渡的埠口确切位置在小南门口外边十几米处,古长台城墙已于1958年彻底拆毁殆尽。历史上淮河窄而深,湍湍河水长年不断,由于历年洪水成灾,河床被涛涛河水逐年扩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确保长台古镇和镇中居住的二千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都拨巨款砌垒护河堤坝,现在老渡口遗址荡然无存。
长台古渡原是淮河沿途临街镇的一个埠口,明清时间由于铁路修建路经长台关并设有一个小站,长台镇自然成了东西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它便由小埠口逐渐演变成水上渡口,成为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之地。优越的地理环境促成了长台古渡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长台古渡鼎盛时期当始于国乱之时延续至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下行物资主要是檩条竹木及制品、农具类杨杈扫帚、葛藤、粟茶木炭、陶瓷、草药等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上行物资则主要是秫薄、棉花、布匹、锅碗瓢勺、肥皂、食盐、医药、猪羊禽蛋及小工业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到傍晚时分,进出渡口船只数十艘,上货卸船人,人声鼎沸,还有部分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也在这个时候满载硕果而归,人笑鹰鸣,好一派繁忙景象。成交生意的讨价还价声、卖小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时灯火通明,映照在淮水中五光十色,素有“小汉口”之称。站在城墙上凭河眺望进入船只鱼贯而行,鼓风扬帆出进渡口。天高风静时,上行船只靠拉纤缓缓而行,深沉、低婉的拉纤号子演奏着铿锵的旋律逶迤而至。纤夫们虽说汗流浃背,依然流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景好一幅百舸争流的壮丽画面。石渡古渡埠口乃是沿淮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始期。直到1958年成立了船民公社,他们大部分是潢川、息县、淮滨等地的船民、渔民。那时政府为他们在南城墙遗址处拨地建房,使他们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涯,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基地。船民公社后来改为航运站,现在已全部搬迁他处。因陆上交通的发达和沿河两岸机电抽水泵站的建成,终使河道干涸而终止了水上运输活动。失去水上运输和捕捞环境后,航运站就转入疏通河道的捞沙的生产经营。古渡族随之而进入冷落、萧条直至绝运时段。
而今,站在古渡遗址上凭河眺望,落寞、冷清、空荡、伤悲一齐涌上心头,再也见不到激浪拍岸、航船飞渡的壮丽景色。使人感慨不已的是古渡遗址有失保护,也未设任何纪念标记,成为不可弥补的缺憾。
2009年8月,信阳市文物管理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平桥区长台关乡古渡口处的河道中发现了古文化遗址。在遗址内采集有陶鼎腿、瓷碗、瓷罐、陶缸、青铜器残片、古井砖、石权及建筑构件等十多种,时代从新石器延续至明清。
市文物普查队在此又发现了冶铁作坊、古桥、码头、渡口和老街。由于淮河河道的改道,遗址被淹埋在河下。上游河道治理水位下降,才使在河道中沉睡了1000多年的古遗址重见天日。
长台古渡,古称“长台渡”,是明清时代重要的淮河渡口,是盐、粮及其他物资的集散地,因而两岸炊烟袅袅,湖光山色,翠柏成荫,成为信阳八景之一。清代信阳知州、诗人张钺赞曰:“临淮呼野渡,桐柏发源长;涨急篙能没,波平苇可航;烟光通夹岸,云影泛中央;四牡津常问,溯洄意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