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公主墓,位于陕西省
咸阳市礼泉县,是
唐太宗和
文德皇后的嫡长女
长乐公主李丽质的墓葬,也是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历史沿革
唐
贞观十七年八月十日(
643年9月28日),长乐公主去世,年仅二十三岁。同年九月廿一日(11月7日),
唐太宗敕命鸿胪寺卿
韦挺为丧事监护正使、鸿胪寺少卿
崔仁师为丧事监护副使,将长乐公主陪葬昭陵。
1986年2月,长乐公主墓被盗掘。同年8月30日至11月10日,昭陵博物馆对长乐公主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葬格局
长乐公主墓的封土为方形覆斗式,底部呈正方形,每边长30米,顶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米,南北宽5米,高9.8米。封土前后原各有四个土阙,现存南面的四个,北面尚存最东边的两个。封土下的墓葬由墓道、天井、过洞、小龛、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水平全长48.18米。
墓道为13度斜坡(至第四天井南沿坡尽),水平长16.9米,宽2.31米。
过洞四个,呈券拱形,水平长1.98—2.40、宽2.12—2.18、高2.44—2.47米。第二过洞南口原滚砖砌封。第三、四过洞两壁原各有三根方形本柱,高1.4米。木柱紧贴壁面,柱外抹草泥,泥外施白灰。
天井五个,长2.20—2.60、宽2.30一2.35米,一至四天井深度分别为6.15、7.05、7.90、8.60米,五天井在甬道上部。第三、四天井四角各竖一圆形木柱,径18一25厘米,同井同侧两柱底部又有横木相撑。角柱和横水外均抹草泥,泥外亦施白灰,角柱外的白灰皮上述绘有多彩图案。两天井内分别在距井底3.94、4.25米处的柱头原用木料棚空,木棚上填土,填土上部夯实。
小龛四个,分别在三、四天井东西两壁。龛口呈券拱形,宽1、高0.93米,偷墙厚1.2米。龛口内沿原设木门,外沿原顾砖平砌封口。龛内底部基本星正方形,四边微向外张,边长1.75米。穹隆顶。四壁和顶部皆抹白灰。
甬道全系青砖砌筑,呈券拱形,全长8.25米。内设三道石门,分别距甬道南口0.78、3.86、6.77米。南口原滚砖封砌。
墓室基本呈正方形,四边稍外张,全系青砖砌筑,边长4.2、中长4.6米。穹窿顶。西半边有由十二块青石砌成的棺床,长3.8、宽2.1、厚0.17米。因早年盗荔扰乱,棺床只有东边两大块石条仍在原位置,其它石条大多被撬起或打碎,杂于乱砖之中。乱砖中只有几块腐朽的棺木,骨骸全无,因而葬式不明。
文物遗存
长乐公主墓由于多次被盗,第二过洞南口和甬道南口的封砖大部分被拆除,四个小龛口的封砖仅存四井东龛口下部三层,甬道和墓室堆满残砖,随葬品破碎而零散。经过抢救性发掘,该墓共出土随葬品123件,以釉陶为大宗。其中釉陶类61件、陶类38件、瓷类4件、鎏金铜饰14件、料杯足座1件、墓志1合、石门3道。墓葬内现存大量壁画。
长乐公主墓前原有神道碑一尊,碑头、碑头、碑座散离。碑头为六螭下垂,碑座为龟形。碑高3、宽1.02、厚0.3米。碑圭篆刻“大唐故长乐公主之碑”,碑文已磨灭。现收藏于昭陵碑林。墓前原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柱各一对,今石人一残一全,石羊、石虎基本完好,石柱尚存一座。
研究价值
长乐公主墓是中国发现的唐初纪年墓中较重要的一座,在墓葬形制上,该墓和贞观五年的李寿墓的制度一样,是当时除皇帝外所见的最高等级的墓。但从封土形制和墓前土阙来看,长乐公主墓的等级远高于李寿墓。墓中的壁画上所绘的衣冠制度,以及墓中出土的釉陶俑等工艺,都对研究初唐的陵墓制度和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包含长乐公主墓在内的
昭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位置
长乐公主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的灵光村。
门票
交通
包含长乐公主墓在内的昭陵现没有直达车辆,游览须包车或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