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框式舞台,一种舞台的型式。其构造特点是在舞台口竖有宽大的矩形台框,状似
镜框,故名。这种舞台,十六世纪初
意大利剧场开始采用,十九、二十世纪在各国广泛流行。
舞台是内嵌式的,像
上海大剧院就有镜框式舞台。演员都由舞台侧面的幕布中出入,西方很多
歌剧院就是镜框式舞台。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
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
向度”
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第四堵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
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
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
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堵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18世纪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D.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墙”之称。最早使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
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
不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