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
现代诗人张枣诗歌作品
《镜中》是现代诗人张枣于1984年秋冬之际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选自《张枣的诗》。诗中翩然连绵的梅花意象,追忆与羞惭的情感铺叙,既古典,又现代,这种杂糅古今的语境,让读者往来于陌生和熟悉之间,其中况味,美不胜收。在诗的末尾,窗外、梅花、南山、后悔、记忆,融成一片。这些,都柔软地撩拨着读者的心弦,让读者也产生了某种莫名的惆怅。
作品原文
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英文译文
An Image in the Mirror
Troubling thoughts that tormented my mind,
Caused the blossoming plum petals
To come loose and drift down.
See how that girl swims to the river's opposite shore.
See how she uses a ladder to climb, step by step, up a pine tree.
Such dangerous acts are indeed beautiful.
But it would be better to see her riding horseback,
With cheeks warm and sweet
To greet another warm cheek.
She bashfully lowers her head in the emperor's presence.
A mirror had long ago been set up for her.
So let her simply sit and face the mirror,
There where she used to sit,
Staring out of her window,watching lifes troubling events pass by.
Plum petals shall cover the mountains of the South.
作者简介
张枣(1962~2010年),湖南长沙人。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求学时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巴蜀五君子”之一。1986年出国,常年旅居德国,曾获得德国特里尔大学文学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归国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中国国内出版的诗集有《春秋来信》《张枣的诗》,代表作包括《镜中》《何人斯》等。《张枣的诗》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完美结合,他从诗歌的抒情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并诉诸现代人的生命体验书写。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逐渐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镇,张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入川读书,在四川外语学院攻读硕士,于1984年秋冬之际创作了这首诗。
诗文赏析
诗的头两行: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只要……便……”是一个充分条件复句,用一种陈述性的语调,把一个想象性的事实进行了现实化的处理。这一语调和《圣经》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的语调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上帝用语言创造了现实,这两行诗同样试图用语言虚构出一个现实。相信语言更甚于现实是1980年代诗人的一个普遍倾向,张枣也不例外。对语言创造力毫无保留的信赖,在某种程度上正是80年代泛化的青春写作的一个显著特征。1980年代诗人的个性不是表现在他们对待语言的意识上,而是表现在他们的语言的风格上。这两行诗就典型地表现了张枣诗歌唯美、柔婉、绵密的特征。这两行诗里就表现着一种女性化的敏感和偏执。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两行诗中所反映的因果关系是颠倒的,也就是应该先有梅花落的事实,然后才有叙述者的心理反应。但是诗人却反过来说,叙述者的心理反应造成了梅花落的事实。这种说法不具有物理世界的真实性,但却具有心理体验的真实性。它带出了一种女性化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听到男人抱怨女人不讲理,从散文的逻辑来说,诗歌恰恰也是不讲理的。所以,优秀的诗歌和优秀的诗人都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女性气质。
“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这句诗采用了一种回忆的口吻。如果读者联想到张枣写这首诗的时候实际上正值青春年少,那么读者会对这两行诗的性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这里,回忆实际上却是幻想——叙述者设想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刻回忆他的青春时代。就是说,他是在“回忆将来”,这个“后悔的事”实际上并未发生。这和“后悔”的性质显然是矛盾的。这里的潜台词就是,抒情主人公为了“回忆”,主动选择了“后悔”。而他所以选择“后悔”,是因为在他的意念里,“后悔”具有一种值得追求的美好的性质。也许,在张枣看来,“后悔”就是青春的性质,也是青春的骄傲。因为,只有拥有未来的人才有资格“后悔”。迟暮的美人,老去的英雄,都不具备这个资格。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是以多么骄傲的口吻谈起他的“后悔”的!现在读者大概可以回答上文关于镜子在这首诗中代表什么的疑问了。在这首诗里,镜子就是“未来”的化身。所谓“镜中”,就是青春在“未来”的镜子里观察到的自画像。至此,该诗的主题已经渐渐向读者显示了。
“梅花便落了下来”,伴随着这一行诗,展开了这一首诗的另一个主题——对古典世界的向往。事实上,这个意象一下子把读者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悠久传统联系起来了。“一生”本来已经是一个具有漫长的时间跨度感的意象,但“梅花”的意象更把这个时间的跨度延伸到了悠远的历史中。青春是短暂的,它的历史也是可疑的,为了获得对自己存在的确定,它需要把自己和身外的世界联系起来,而联系的方法就是想象。无论对于时间还是对于空间,青春总是特别敏感于其无限的性质,而执着地把自己有限的经验依附于这个抽象的无限中。作者在这里采用“梅花”这个词,就是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悠邈的古典时空。这个主题和上文说到的“未来”主题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统一于青春的想象中。从青春的角度看来,“未来”也就是“过去”。如果青春可以被假设为一面镜子,那么“过去”和“未来”就是这面镜子里以现时为对称轴的两个对称的镜像。它们都是时间中的远方,而远方对青春就意味着理想。在这首诗中,通过“青春”这个中介,“过去”和“未来”结成了奇妙的姻亲。人们也许可以说,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往日”的钟情分别是青春的左、右脸,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呈现青春的完整的自画像。
接着往下读:“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这是对虚构的情爱对象的正面想象。六行诗里包括四个独立的分镜头。“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是远景;“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看她骑马归来”,是中景;“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则是特写镜头,四组镜头安排得错落有致。这六行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美丽”一词,这个词的朴素的性质更突出了它在诗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它既是叙述者幻想的中心,也是这首诗诗意的核心。它以一种醒目的方式标明了这首诗的唯美趣味。用“危险”来规定“美丽”的性质,也别有意味。它暗示了青春的一种特别偏好,也是青春肯定自己的一种方式。用“温暖”来修饰“面颊”,把视觉的形象触觉化,赋予了这首诗一种亲切的但并不过分的感官的氛围。“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这一诗行再一次标明了这首诗中爱情的想象性质。她的羞惭,她的低头,都说明他和她的爱情仍然停留在心灵相通的阶段,还没有进入收获感官享乐的阶段,这正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情爱的特征。这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海子诗中所写到的爱情,那也正是不以感官的满足为指向的爱情。海子想象女友的手像“两盏灯”“隔山隔水”“只能远远地抚摩”,把触觉的对象视觉化,弱化了爱情中的感官倾向。这首诗中除了“温暖”一词包含一定的触觉意味外,充斥的同样都是视觉的形象。而“温暖”一词所包含的触觉意味也是暗示的、抽象的。所以,张枣的这个爱情在性质上和海子的爱情是相类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张枣所使用的特殊的并列句式。诗中“游泳到河的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看她骑马归来”这些句子成分,本来都是完整的句子,但在诗中分别被冠以“比如”“不如”等介词成分,消解了它们的独立性,从而虚化了它们陈述的事实,进一步冲淡了感官的氛围。这几行诗中,选用的意象也都是古典的,进一步带领读者深入到古典的世界中去。“皇帝”一词大大加深了这首诗的古典的氛围。
再看接下去的两行:“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这两行诗中正面写到了作为实物的镜子。读者已经在上文分析过镜子所具有的隐喻意义。对恋人而言,镜子还另有一层意味。它是两人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道具——它既是爱情的见证,又常常被用作爱情的信物。镜子是女性私密的生活用品,因此可以认为内在地保留了女性自我的形象。所以,在古典的经验中,镜子的赠予和人们今天照片的赠予有着十分相近的含义,即是希望对方记念自己,并永久地保留自己美好的形象。毫无疑问,诗人在“镜子”这个意象上同样打上了醒目的古典的标记。恋爱的双方彼此也互为镜子。“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这镜子既是指实物的镜子,也是指她的恋人。镜子是善于守候的,多情的人也如镜子一般守候她的爱人。“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显示了两人关系的进展。一般来说,只有丈夫才有资格伺候女性化妆。恋爱中的男女只希望向对方展示自己最美好的形象,这时候女性是绝不会以未加修饰的面目去见她的恋人的。不过,对这首诗来说,人们还得记住,这个进展仍然是想象的。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最后两行是对头两行的完整的呼应,只略有修饰性的改动。“望着窗外”,是一个怀念远人的典型姿态,同时通过窗的稳定结构把一种弥漫的、发散的情绪固定下来。“窗”本身又是一面镜子,使诗中的镜像通过它又得到一次反射,产生镜像反复互射、扩散的效果。“梅花便落了下来”发展为“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好像电影中的纵深镜头一下子把诗歌的空间推向远方,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放大效果。这两行诗中出现的“山”本来是一个男性化的意象,但是“南山”却另有一种妩媚的意味。这个“南”字带给读者多少阳光和温暖的感觉。“南山”把“山”的威严变成了庄严,打一个比方,就好像观音在菩萨中,以一种女性的妩媚调剂了佛法的森严。你要是不信,且把“南山”换成“北山”试试。“南山”又是一个积淀了数不清的古典文学经验的意象。自从陶渊明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便成了历代诗人钟情的对象。所以,这里写到“南山”,也是诗人对这位隐逸诗人和伟大的诗歌传统的一次遥遥的致意。
这两行诗与头两行的呼应方式,也在这首诗的内部形成了一个类似镜子的封闭的空间,在这首诗的镜式结构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层次。现在,整首诗的镜式结构终于完整地显现在读者眼前。在诗的最外层,叙述者面对“未来”的镜子审视着自我的形象,镜中映出的镜像便是人们现在读到的这首诗,也就是一幅青春的自画像。往里一层,这个镜像本身构成了另一面镜子。一头一尾的四行构成镜框,中间八行是这面镜中的镜像(这一结构具有一种特别的平衡简洁之美,与诗歌意义的繁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是从一头一尾的因“后悔”而来的“回忆”中产生的镜像。在这一镜像系列中,还安放着两面更小的镜子,一面是“永远守候她”的镜子,另一面是“望着窗外”的“窗”。这两面镜子中所反映的镜像则分别是恋爱双方的她和他,他们之间因为隔着现在和未来的永恒距离而永不能相见——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对方的镜像。整首诗的结构好像俄国人的套娃娃,大镜子中套着小镜子,小镜子又套着小镜子,镜子与镜子互相映射,造成了一个繁复的意义结构。
这首诗在技术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省去了每个句子的主语,使得诗句的指向变得十分暖昧,有力地烘托了诗歌幻想的氛围。这首诗基本上不押尾韵,却有一种明显的音乐感。这主要依赖同类句式的灵活运用。头两行和末两行不但句式相同,语句也基本相同,在声音上造成了回环的效果。句间和句内通过“悔”“梅”“来”的邻韵相协,也造成了丰富的音乐效果。中间八行又穿插着三个“比如”“不如”引头的并列成分,进一步加强了全诗流走如水的感觉。全首诗基本采用口语句式和口语语汇,具有一种灵动自如的自然生动的节奏。
作品影响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两句已成为当代汉语诗中典型的“好词好句”。可能还没达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流传程度,但在诗歌青年中仍然是婉约且坚硬的存在,如一道闪电缓慢地掠过心头而令人难以忘怀。
诗人柏桦对张枣说,此诗将让你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果不其然,张枣更多的杰作都没有流传如此之广。正如记住了落满南山的梅花,许多人也不断地记起倜傥翩翩的张枣,甚至称其为“张镜中”。
作品评价
诗歌批评家、清华大学教授西渡《时间中的远方——解读张枣的〈镜中〉》:“张枣的《镜中》是当代诗歌中最令人难忘的名篇之一。这是张枣的少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张枣在1980年代诗歌江湖中的声望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这首诗上。可以说,除了海子的某些诗,当代诗歌中还很少能找到如此流行的实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少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中国好诗歌 你不能错过的白话诗》:“张枣是一个早逝的天才诗人。这首诗是新诗中恢复古典意蕴之美的典范,富有神秘奇幻之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敬文东:“它很可能不是张枣最重要的作品,但它是理解张枣全部作品最重要的门径。”(新京报书评周刊)
这首《镜中》开始两句,有两个字形相近的字,“悔”和“梅”。梅花落了,“梅”字少了一横之后,就变成悔了。整首诗里面好像有两个共生的形象鲜明地冲突又相融着,他们隔着时空和年岁纠缠。一个是站在梅花飘零的树下回首往事的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沉湎在梅花飘零的宁静气氛中,任凭往事发酵,搜寻所有落寞深情的回忆来击打心中的痛处。一个是镜子面前的女子,她永远年轻、美丽、端庄,一袭长裙飘飘,富有古典气质,并永远定格在最美的年龄,在老者的回忆中愈发柔美而娇羞。由于活在老者记忆的景中,并在悔恨的发酵下,具有了亘古而绵长的意义。(央广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13:4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英文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