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天坑溶洞群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的溶洞群
云南昭通镇雄天坑群位于云南昭通镇雄县,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研究所的专家在2015年6月5日至8日考察时发现,是迄今为止云南最大的天坑群。
考察发现
镇雄县天坑群 2015年6月5日至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研究所的专家,对镇雄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探险考察,科考队发现了亦今为止云南最大的天坑群。
为期四天的勘探中,科考队先后深入木卓、芒部、果珠、大湾、五德、中屯等乡镇实地踏勘。在各个资源点,科考队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艰难险阻,采取绳子吊人降落、徒手攀越悬崖绝壁、徒步蹚过地下河水等方式,深入天坑、洞穴、峡谷实地考察,并记录文字和留下影像资料。在勘探完五德大锅圈天坑以后,专家组认定,此天坑地质资源和旅游价值非常高,并且周边天坑数量也非常多,初步勘探最少有10个组成,保守估计这是云南最大的天坑群。
天坑特点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天坑群距镇雄县城51公里,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6个大小不等的天坑。其中最大的3个天坑分别是“大锅圈”“小锅圈”和“三锅圈”。据了解,最大的“大锅圈”坑口直径近600米,平均深度达120米,最深处达150米,四周陡峭险峻,形如一口凹陷的铁锅,里面的溶洞旁还居住着8户32人。
大锅圈
坑口直径近600米,平均深度120米,最深处达150米,四周绝壁陡峭险峻,是一个较为规则的圆周体,形如一口凹陷的铁锅,坑底向四周逐步抬升,坑内有规模而成熟的农耕情景,岩脚洞边还住着8户32人。当地村民介绍,他们是1953年住进去的,还在坑内种植着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基本上满足自给,充裕的也会背到集市上卖,再买一些生活品回来。现在,当地政府还将一条通往这个溶洞的土路硬化,方便村民与外界沟通。
小锅圈
位于大锅圈东面,距大天坑1000米左右,体量位列第二,直径500米左右,坑深百余米,坑底草肥水清见牛羊。四面环山,游人容易进入,坑底有两个遥相对望的洞穴,分为旱洞和水洞,水洞中间有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按走向这两个洞应该在悬崖内部首尾相连。
三锅圈
位于天坑群西面,距大锅圈仅有数百米远,是3个主要天坑中体量最小的一个,坑口直径100多米,因为坑底深不见底,据说至今还无人下去过,坑壁绝壁直刺青天。
地质公园
镇雄县天坑群 专家组在勘探完后认定,五德大锅圈天坑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非常高。专家介绍,镇雄五德大锅圈天坑群属于云南最大天坑群,包括天坑、峡谷、穿洞、河流和谐统一,景观非常奇特俊秀,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一区域地质资源好、禀赋高、体量大、差异性强,探险、科考、教学价值非常高,具备地质公园的所有要素,可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被誉为“云南旅游包装第一人”的中国著名旅游景区策划与规划专家王崇亮认为,相比已经审批的大山包国家公园,五德镇大锅圈天坑群开发难度小,开发成本低,后发优势明显,建议昭通市旅发委把镇雄县“喀斯特溶洞群国家公园”项目,同大山包国家公园和金沙江探险国家公园等一起,作为昭通市拟建的“三大国家公园”之一上报省旅发委,纳入全省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的盘子。
打造景区
镇雄县天坑群 如果以五德大锅圈天坑群为中心,配合洞穴群、峡谷、河流等自然景观,如木卓仙人洞、罗坎凤尾洞、芒部落水洞、渔洞白银洞、大湾龙洞、坡头犀牛洞和果珠的溶洞群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如横江、赤水河、乌江三大水系的39条河流,统一规划、连片开发、优势互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以把该片区综合打造成一个旅游景区,开展探险、蹦极、速降等旅游项目。
“利用镇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引领大锅圈天坑群的文化旅游大发展,真正实现‘天下正(镇)雄。”昭通知名策划人、摄影家宋大明认为,镇雄地质景观独特,文旅资源丰富,大锅圈天坑群的重大科考发现,不仅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旅游和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价值,更是填补了昭通市乃至云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空白,必须立即开展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为镇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开好头。
让人期待的是,当前,成贵高铁、宜毕高速等交通大动脉正在加紧建设,制约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即将打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镇雄县以“喀斯特溶洞群国家公园”为主体、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天时地利已经形成,镇雄旅游产业发展的春天将很快来临。
五大谜团
1、大锅圈天坑群如何形成?
关于五德镇大锅圈天坑的成因,当地并无史料记载,可谓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该天坑群属于自然形成,排除了地震、火山活动等原因,属于天体陨石撞击产生,少数人则认为是近些年人类活动所致,即过度开发利用地下资源造成。
国土资源部科考队的专家组一致认定,该天坑是岩溶区发育的一种大型桶状漏斗地貌,因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且该天坑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以及区域岩溶地貌、洞穴、地下水发育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据专家组介绍,截止到2010年,在世界已发现约80个天坑,其中有超过50个分布在中国。
2、天坑回声为何长达20秒?
根据资料显示,盐津豆沙关、北京、南美洲、非洲等地较为有名的回音壁或回音谷,其最长回声也不过8秒。而站在大锅圈天坑里纵声高喊一声“我爱你”,喊声会由近及远地传送,回声持续时间长达20秒以上。
关于大锅圈天坑的回声,当地有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很久以前,美丽的“穿青”(即头裹青布包头的少数民族)姑娘赴约途中在此消失,失去爱人的彝家小伙大喊着“阿—里—古(彝语我爱你)……”纵身跳下,洞里只剩下“阿-里—古”的余音回荡,这种爱的最强音一直持续到今天,被称为“爱你的最长的回声”。民间传说给大锅圈天坑的超长回声蒙上了几分浪漫色彩,但这一怪象还需要科学的解释。
3、坑顶没信号坑底为啥有?
在实地走访中,记者碰到一件怪事:在大锅圈天坑顶部时手机没有信号,可走到100多米深的天坑底部时手机信号满格,通话十分良好,发微博、收邮件也很顺畅。有人猜测说,大锅圈天坑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信号接收器,或者是天坑里存在的某种金属元素可以帮助接收卫星信号,但具体原因还需专家实地考证。
4、崖间小洞咋成笛子“吹口”?
住在大锅圈天坑内的村民在劳作之余,总会跑到天坑西北部的悬崖上去娱乐一番:爬上悬崖,双手紧抓崖间缝隙,站稳身子,然后用嘴对着崖上密布的小洞,往洞内使劲吹气,悬崖上便会迅速传出一阵阵“呜呜呜”的声响,声音低沉而厚重,崖上仿佛变成了一只巨型笛子或芦笙,小洞成了笛子或芦笙上的吹口。对此,当地村民百思不得其解,记者多方求教也未能解开这个谜团。
5、三锅圈天坑为何怪叫声声?
只要走进三锅圈天坑,总会听到一阵阵怪叫声,怪声音难以名状,还不断变化,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或长或短,有人说这些怪声大多像娃娃啼哭,有人说像狼嚎,有人说像热锅上炒豆……除了此起彼伏的怪声,三锅圈天坑洞口时常云雾缭绕。这些怪声音从何而来,需要相关科学解释。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9 10:02
目录
概述
考察发现
天坑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