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淮楼
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东路的景点
镇淮楼,又称“鼓楼”。镇淮楼本名谯(读qiáo)楼,意为城门上的瞭望楼。
简介
镇淮楼原来有无大名不清楚,但匾额却是有的。前引明代淮安方志记载,原额曰“谯楼”,倒也朴实无华,后改曰“南北枢机”,就有点文化色彩了。“南北枢机”匾额之设,始见于天启府志,正德府志中尚无记载,故这一改动当在正德至天启之间。清道光十八年(1838),漕督周天爵再修,改楼匾南为“彩彻云衢”,北曰“镇淮楼”。
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
根据《舆地纪胜》卷39记载,山阳城池是晋穆帝永和4年(348),由荀羡(321—358)开始营建的,但无更多的资料佐证。如果此说可靠的话,山阳城历史已有近1700多年了。此城原是当时驻军所筑,用于军事目的,在城中间筑一个瞭望台那是自然的事情。现在镇淮楼位置在城中央,地势原来很高,是筑谯楼最合适的地方,现在的镇淮楼可能就是那时的谯楼。
《宋史·赵立传》,淮安守将赵立战死后一年(建炎五年,1131),“金人退,得立尸谯楼下,颊骨箭穴存焉。命官给葬事,后为立祠,名曰显忠。”按,赵立祠在西门内(见同治志卷19),墓在“旧北辰镇寿昌寺南”(见康熙府志)。既《宋史》明言建炎年间即有谯楼矣,自不当等到95年以后的宝庆二年(1226)才“创建”。《宋史》之记载,正释吾疑。正德修志者不当用“创建”一词,致后世生疑。噫!古人修志,亦有措词不当如此者。
历史变迁
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现镇淮楼被辟为老淮安博物馆展览厅,楼四周建成市民公园。2002年,镇淮楼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淮安(现淮安市淮安区)“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视为安全,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在元代,淮安 “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
明代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
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式样,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坐北面南,底座为砖砌基台,长28米,宽14米,高8米,略呈梯形,坚实稳重。基台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东西两侧为拾级而上的方砖踏步。基台上是两层砖木结构的高楼,面阔三间,楼高18.5米,楼顶为重檐九脊式,四角翘起的龙头,双目圆睁直视,大口吞云吐雾,似有腾飞之势,令人惊叹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古城拓宽了街道,重修了镇淮楼,并以楼为中心开辟了公园。园中有金桂、玉兰、雪松、龙柏、腊梅和法国女贞等各式花木,还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总理故乡的樱花。楼上陈列了淮安的历史文物,使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着现代文明的奇光异彩。镇淮楼的如此景物,招来了无数游客,他们到此或访古探胜,或借景咏怀,或摄影留念,或登楼远眺,领略其万种风情。
镇淮楼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的象征和地理中轴线,整个区以镇淮楼为中轴线进行区域规划和发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1 19: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