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州之战
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战争
镇州之战是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八月至二年九,晋国平定成德镇叛乱,攻打镇州(今河北正定)的作战。
战争背景
成德镇辖有镇州赵州深州冀州四州,西隔太行山与河东镇毗邻,北接义武镇卢龙镇,南靠魏博镇,处于河北中部的腹心地带。梁晋争霸期间,成德节度使王镕与晋国结盟,不断以兵力、财力支援晋王李存勖作战,对晋国屡败后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龙德元年(921年)二月,成德镇军将张文礼煽动亲兵作乱,杀死王镕,并上表李存勖求取节钺。李存勖当时正与后梁在黄河沿线对峙,不宜在后方再树仇敌,遂授张文礼为成德留后,企图稳定成德镇的局势。但张文礼心怀不安,一面向李存勖上表劝进,暗中却又私通后梁契丹,欲将晋军赶出河北。
战争经过
龙德元年(921年)八月,张文礼决定召回正随晋军戍守德胜城的成德大将符习。李存勖却鼓动符习向张文礼宣战,为王镕报仇,并答应以兵、粮援助。他任命符习为成德留后,并命大将阎宝史建瑭领军北上,攻克赵州,进抵镇州城下。张文礼惊惧而死,其子张处瑾负城顽抗,史建瑭战死。十一月,李存勖亲率大军赴镇州,拒绝张处瑾谢罪请降,但攻城十余日毫无战果。阎宝便筑垒挖堑,长期围困镇州,使得镇州与外界隔绝,严重缺粮。
龙德二年(922年)三月,成德军五百余人出城筹集粮食。阎宝有意先放他们外出,打算再设伏兵予以歼灭。但因疏忽大意,防范不力,使得成德军几千人一起外出,破坏了晋军防线。晋军营垒被烧毁,阎宝败退至赵州,忧愤病死。李嗣昭接任北面招讨使,继续攻打镇州。
四月,成德军千人突围外出,赴九门运粮。李嗣昭领伏兵邀击,虽杀敌众多,但自己也中箭身亡。李存勖又以李存进为北面招讨使。李存进屯军东垣渡,伐木为栅,继续围困镇州。张处瑾派其弟张处球领兵七千人,趁晋军外出放牧,利用李存进一时防备疏忽,攻打晋军营垒。李存进领十余随从仓促应战,寡不敌众,被成德军杀死。晋军连损大将,李存勖又急调符存审屯军镇州城下。
九月,成德军终因久被围困,内外隔绝,粮尽力穷,被晋军攻入城内。张处瑾及其同党皆被俘获,送往魏州斩首。李存勖亲自兼领成德节度使。
战争评价
镇州之战,晋军先行强攻,到龙德二年(922年)二月又改用长期围困敌人的策略,经过长时期的包围,迫使成德军在镇州城内孤军奋战,最后攻克镇州,将成德镇直接隶属于晋国,这对于李存勖稳固河北阵地,加强对后梁的作战是很有利的。
但这场规模不大的战争,晋国接连丧失史建瑭、阎宝、李嗣昭、李存进四员大将,伤亡大批兵士。李嗣昭之子李继韬自立为昭义节度使,背晋归梁,晋国东南重镇潞州又归后梁占有。后梁见晋军主力北上,多次在黄河前线发起反扑,晋军损失严重。这些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李存勖指挥镇州之战的决策有重大失误。
李存勖争霸中原,应始终把作战矛头指向劲敌后梁。成德兵变发生后,张文礼、张处瑾几次请求归附。即使张处瑾心怀叵测,李存勖也应当与他暂时结盟,待灭亡后梁再行讨伐。但李存勖不从斗争的全局出发,尽可能用政治手段解决与张文礼、张处瑾的矛盾,迫使他们归附,结果爆发了这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是很不妥当的。
镇州之战属于进攻重要城市的攻坚战,李存勖先拼命决战,急于硬攻;后来虽将强攻改为长期围困,但对这场攻坚战的特点仍认识不足,对敌人缺乏严密的监视,不仅延长了战争时间,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12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战争经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