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将军
古代军事职官名称
镇南将军,古代重要军事职官名称,为四镇将军之一。重要将军名号,统兵将领,位次四征将军,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
简介
三国时期始置镇南等四镇将军征伐、镇戍四方。魏四镇将军位第二品,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资深者为大将军。
著名人物
刘表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名士,汉室宗亲(汉鲁恭王之后),荆州牧,汉末群雄之一。 刘表勤勉好学,善于独立思考。十七岁时,刘表就曾向自己的同乡兼老师——当时的南阳太守王畅提出:“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这段话是针对王畅过于简朴的生活作风而提出的疑问,并且充分表明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青年时期的刘表没有仿效当时流行的隐居山林的清流作风,而是积极地投身仕途,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属,很受何进的赏识,后来被升为北军中候,掌管禁军初平元年(190年),原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死,何进向朝廷推荐了刘表担任荆州刺史,这也显示出何进对刘表的偏爱及对刘表的能力和才华的肯定。当时的荆州形势相当复杂。“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见《三国志·刘表传》裴注引司马彪《战略》),而刘表却是“单骑入宜城”。面对荆州混乱的局面,刘表显得从容镇定,沉着冷静,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稳定了局势。首先,他争取了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蔡、蒯两大家族的信任和支持,并征求他们的建议。当时蒯良蒯越两兄弟都颇有才识名望,蒯良对局势提出的见解是“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认为“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见《三国志·刘表传》裴注)而蒯越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说“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又认为“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还建议刘表“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应该说蒯良说得比较虚一些,而蒯越的建议则是极富实干精神的,刘表也用很高明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子柔之言,雍季之论也。异度之计,臼犯之谋也”,先把两个人都夸了一番,然后采纳蒯越的谋略,“使(蒯)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众多,或既授部曲”,一举歼灭了宗贼势力,后来他又平定了零陵、长沙等郡,扭转了荆州的混乱局面,刘表自己也晋升为荆州牧、镇南将军。 经过几年努力,刘表成为一个仅次于两袁兄弟的一股强大势力,“南收零、桂,北据汗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见《三国志·刘表传》)说到这里,谁还能说刘表是“虚有其表”呢?完完全全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实干家!刘表控制荆州以后,对于属地的管理也是励精图治,有条不紊,贡献良多,体现出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之前“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的荆州,变成了“万里肃清”的东汉后期最后一片乐土。在对外问题上,刘表采取了拥兵自重的正确政策,尽量避免发生大的冲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在经济上,刘表有效利用了当地各大家族的势力,推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荆州地区的百姓“大小咸悦而服之”。对刘表的这种评价,莫说是在后汉军阀混战时期,就是在局面相对平静的三国鼎立时期,也是独一无二,是别人所无法得到的。刘表“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政局稳定,各方人才纷纷从各地迁往荆州,人数数以千记,其中既有像水镜先生司马徽这样的名流,也有像徐庶、石广元等青年才俊,甚至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诸葛亮等。试问,一个虚有其表之人能有如此辉煌的政绩吗?如此的“爱民养士,从容自保”,难道是一个虚名无实者所能做到的吗?可以这样说,刘表的确是一代能臣,他的有效管理让各路诸侯羡慕不已,对于其治理下的荆州都是垂涎欲滴。鲁肃就曾经对孙权这样评价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这也算是对刘表恰如其分的评价了。
刘弘
刘弘(公元?—308年),字和季。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少时家住洛阳,与晋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家,累官侍中、荆州都督、车骑将军。他在襄阳期间,讨平了张昌之乱;斩杀了拒不受代的长水校尉张奕;并大力推荐荆州部属守宰。张昌起义后,当时荆州所部守宰多阙,刘弘请求补选,晋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他推荐伍朝补零陵太守,皮初补襄阳太守,陶侃为府行司马,蒯恒为山都令,氵示乡令虞潭转补醴陵令,仇勃为归乡令,郭贞为信陵令。朝廷以为皮初虽有功,但襄阳是名郡,名器宜慎,不可授皮初,乃以刘弘女婿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其余的人选都同意刘弘的意见。刘弘则说:“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于是他又表奏立有战功的皮初为襄阳太守。结果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同时,他还劝课农桑,宽刑省赋,体恤百姓;解除山泽之禁;废军中酒分三等;安抚流民;遣返太乐伶人等等,深得人心。
刘弘的下属对刘弘非常有好感。“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
百姓对刘弘“爱悦”。刘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后来荆襄大乱时,“父老追思弘,虽《甘棠》之咏召伯,无以过也。”
刘弘的遗泽惠及其子刘王番。史载,刘弘死后,以高密王司马略代镇襄阳,结果“寇盗不禁”,后来朝廷起用刘弘之子刘王番为顺阳(今老河口、谷城交界处)内史,江汉之间翕然归心。
吴万雄
吴万雄,丰顺县丰良镇西厢村人,自小勤奋聪颖,十余岁即考得秀才。他博览群书,对古人经世话学之道尤为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常至废寝忘餐。他洞察世务,常议论时政。20岁游京城,在京应试,未中。兵部尚书史可法招徕天下奇才谋士,吴万雄呈上万言书,得到史可法的召见。史可法赏识他的才能,留其在军中参与谋略。
吴万雄在军中精研行军作战的谋略,善于招集义勇并操练有素,使军队战力日盛。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拼力作战,屡战屡胜,被提任为左右都督总兵。他亲率大军连续打败英山六合之敌,致使顺天王乞降。他因战功显赫,擢升直隶大名总兵官。不久,奉调镇守肇庆。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吴万雄闻知,旋即与南明政权协调,共谋匡复明室。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国号弘光,封吴万雄为镇南将军,任福宁镇总兵。1646年11月,吴万雄与总督丁魁楚等旧臣拥桂王朱由榔在肇庆代管国事,次年改国号为永历。永历帝授吴万雄左都督挂印平虏将军。唐王称号广州,遣师攻肇庆,吴万雄统兵拒之,在三水县三山口激战,因部将轻信伪降被围困,经力战才突围。永历帝逃奔广西梧州,令吴万雄留守肇庆,他于危难之际,筹防练兵,独力负重。
1648年正月,清将尚可喜、李成栋率兵攻吴并派使者致书招降,为吴万雄怒骂,将招降书投于火中。不久,清军大举攻城,吴万雄督师死守,血战月余不分胜负。无奈城中粮缺,孤守无援,城终被清军攻破。城破后,吴万雄仍亲督部属巷战,亲杀清兵十余人,终因力竭不支而战死。永历帝闻万雄噩耗,震惊哀悼,追赠他为太子太保,特封荣禄大夫。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11:38
目录
概述
简介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