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川
济南市境内河流
锦绣川(The Jinxiu River),又名北川,是济南“南山三川”之一,玉符河的最大支流。流经西营街道和仲宫街道,于仲宫街道汇入卧虎山水库。锦绣川发源于西营街道,是玉符河的最大支流。全长36千米,流域面积221.6平方千米,穿过西营、仲宫两街道,于仲宫街道流入卧虎山水库。
历史记载
锦绣川,名字源于《续修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五》:“两岸之上,峭壁云峰,俨若画屏;松柏掩映,生于石罅;禽鸟飞鸣,如在镜中;春涧野花,秋林红叶,望之如锦,故名锦绣川。”
地理环境
锦绣川发源于西营街道,是玉符河的最大支流。全长36千米,流域面积221.6平方千米,穿过西营、仲宫两街道,于仲宫街道流入卧虎山水库。
锦绣川发源于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一说发源于佛峪、葫芦峪和天晴峪一带山泉),是济南“南山三川”中长度最长、水势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1966年在其中游修建了锦绣川水库
锦绣川一带山泉众多且水质优良,不仅是当地群众的饮用水源,下渗后成为济南泉群的水源之一。
锦绣川一带具有众多的风景区,其中: 青铜山大峡谷金象山乐园红叶谷千佛崖较为有名。
水利设施
锦绣川水库
锦绣川水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内,锦绣川上游,属黄河水系,控制流域面积166平方公里,水库始建于1966年10月,1970年10月竣工。
2000年由省财政厅一次性拨款2000万元,实际总投资2178万元,进行加固扩建,当年竣工,通过竣工验收。设计洪水标准为百年一遇,对应水位252.02米;校核洪水标准千年一遇,对应水位253.15米。兴利库容3592万立方米,总库容4100万立方米。坝体长378米,坝顶宽6.4米,最大坝高47.38米,坝顶高程254.19米,坝后边坡1:0.7,坝体的溢流段与挡水坝段抗滑稳定系数分别达到1.067和1.12。
大坝坝型为浆砌石重力溢流坝,坝体由挡水坝段与溢流段两部分组成。溢流堰为曲线型实用断面堰,位于坝体的中间。堰顶高程为248.5米,长度为117.8米,设溢流孔10个,每孔净宽10.39米,有液压启闭闸门控制。
大坝右岸小水电站一座,布置形式为坝后式,装机容量400千瓦(两台,每台200千瓦)。放水洞两个,坝右边放水洞内径105厘米,钢筋混凝土管长22.7米,进口底部高程225米,由内径105厘米平板闸阀控制,最大放水流量6立方米/s,坝左岸放水洞内径50厘米,钢管长26.05米,进口底部高程226米,由50厘米内径的平板闸阀控制,设计流量1.0m3/s。
按照《水利部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通则》及省、市防指要求,绣川水库对汛期控制运用做了全面的预案编制工作,允许最高水位252.02米,正常蓄水位251米,警戒水位251.5米。
该水库自1970年10月建成以来,运用正常,大坝质量较好,起到了正常防汛灌溉的作用。其中2003大汛之年削减洪峰100%,充分发挥了水库多年调节的作用。1996年8月6日为历史最大溢流100 m3/s, 2005年9月21日达到历史最高蓄水位250.83米。
水库配有供水干渠一条,设计支渠6条,干渠总长31.5公里,隧洞3处,涵洞12处,2011年有效灌溉面积8500亩。
锦绣川水库自1987年开始向城市供水,多年平均供水量2000万立方米,2006年被省水利厅确定为省级饮用水源地。
流域源泉
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7处,史料记载而现今状况不详者5处。其中车泉、柳泉、悬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盛 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佛峪村东崖下,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北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石壁玲珑,泉源甚大,号曰盛泉。”今数十米长的岩壁下,多处涌水,汇流于临岩砌就的长20米,宽12米,深4米左右的池中。池内亦泉眼遍布,腾突簇涌。距方池30米处街旁及河崖处,各有一泉,水自岩缝涌出,沿溪缓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
枣林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白炭窑村西。因地处枣林水库得名。泉在水库东侧,隐于库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轮,荡起缕缕清流。泉周植五株杨树,成为泉涌处的标志。
朝阳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赵家村西山脚下,因源于朝阳寺得名。今寺建筑废圮,惟清泉常流。池为圆形,水自池底涌出,晶莹碧透。池底水草嫩绿,池岸置撑杆,人工提水浇灌禾田。池西有石砌水坝,蓄山泉来水。
鸭子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鸭子泉村北,鸡冠岭西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为两眼并列雪花泉(1997年3月)泉池,井形,久旱不涸。关于此泉的由来,当地传说:古时候,有一牧羊老汉翻山越岭,牧羊至此,口渴难耐。忽见几只山羊在一堆青草处低头吸吮,走近一看,只见两只金鸭子伏卧于草丛之中。牧羊老汉怀疑自己的眼睛,便用竹竿一扫,谁知,金鸭子不见了,在其伏卧处留下了两眼山泉,人们便把这泉称之为“鸭子泉”。
永盛泉
在鸭子泉西北约200米处。呈椭圆井形,常年不竭。昔日,泉西侧曾建有三清殿,此泉
即为道人饮用水。50年代初,大殿倾毁。今泉南石堰上,尚嵌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永盛泉碑记》。
灰 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灰泉村东北侧。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至此,为解士卒干渴,撒灰成泉,故
名。又传唐王李世民征东路经此泉,见水浊似有灰,待仔细观察,原来泉底石质呈灰色,并非水混,从此取名“灰泉”。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石砌井形池内,常流不竭,供全村百余人饮用。
渍米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著录。在西营镇积米峪(旧称渍米峪)村北的河崖西侧,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积米峪水库,湮于库中。库水浅时,泉源处可见水纹波动。
黄鹿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黄鹿泉村南山崖上。古时称“黄栌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云:“在西营北,云河一带之水大半仰给此泉,其流经擒口峪入锦绣川。”今为东西向二泉。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黄鹿来此饮水,故名。主泉在东,水自岩缝涌出,经一个浅方池,沿渠流入9米长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汇入6米长石池。水盛时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纵横,石桥卧波,花果满坡,丛木笼荫。
雪花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丁家峪村西北里许,白云洞西南百余米山崖下。呈半洞穴状。因长年浸蚀,崖壁生出片片碳酸钙堆积,状如雪花,故名。水自岩隙渗出,流落至天然池中,叮咚作响,犹如颗颗珍珠落玉盘。水清碧透,四时不竭。泉北侧翠柏森郁,景致清幽,为白云洞道观遗址。白云洞洞高4米,深8米,阔10余米,现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云洞众祖仙派记》碑。洞外岩崖峭峻,古柏悬生。其中一株胸围4米,树根附石外露,根径达2.5米,枝干如虬,被称为“仙柏”。虽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岩崖上还有“金龟望月”、“仙人帽”等奇石,以及“狗脚洞”、“狼牙洞”、“百丈崖瀑布”等。春日山花烂漫,夏日飞瀑流泉,秋日丹叶满山,风景宜人。
滴嗒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西北侧,龙湾峪南端西崖下。水自岩缝渗出,形成水珠,沿岩石滴下,故名。属季节性泉。
洪 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梯子山村北里许,洪泉子沟口。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干庄(今降甘村)梯子山下之洪泉”。水自冲积砾石缝中流出,积于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长方池内,水质甘冽清澈,烹茶最宜。盛时,池水沿山峪下泻。
南 泉
在梯子山村南的历城南部山区最高峰梯子山(海拔976米)下云梯涧。因所处方位得名。此处为降甘峪南端,水自峪底岩棚下涌出,汇为由水坝截成的一泓碧水,常年不竭,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池水受环境影响,呈五彩状。池南,柳树成林。周围重山环列,䌷岩壁立,青松挺拔。南侧主峰梯子山耸入云端,气象苍茫。冬日,泉池之上水雾弥漫,别有情致。
寒 泉
在梯子山村西南,当地百姓称为“冻冻台”的高山上。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杆庄……冻冻山下之寒泉”,即此。泉源于山峰上端峭壁下,依山岩漫流。因山高阴寒,一年之中长时间结为冰冻,故俗称“冻冻台”。此山与梯子山对峙,峥嵘嵯峨。春深日暖,冰释成瀑,从崖上泻下,景色壮观。
玉 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阁老村玉泉寺旧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龙集寺观音阁下,涓涓东注,龙集独胜”。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缝流出,汇于池内,清冽甘美,常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凿的长50米的蓄水池。
胭脂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玉泉寺岭前”。晚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今失考。
智公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侧。相传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边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称“朱公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作“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泉池位于山岩高处平台上,石砌长方形,上棚盖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该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村南还有一个石砌长方形常流泉池。池顶棚盖,留有1米见方的汲水口。水盛时溢入东侧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镌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该泉不仅是上罗伽村200余名村民的生活用水,还可浇灌果树农田。
栗行泉
在西营街道办事处栗行村东南侧山崖上。泉以村得名。水自一古柏下洞穴涌出,沿暗渠流入封闭式蓄水池,再经输水管道流至街头1米见方的石砌方池。汩汩上涌,水花翻腾,清澈明净,俯身可汲。
会仙泉
在西营南坡会仙山村东,因源于会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缝流出,汇入石砌长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会仙泉》碑记。
虎洞泉
在西营村南,锦绣川河南崖下。因源于石虎洞得名。水自岩缝涌出,汇流于河水中。岩壁上镌“虎洞泉”三字。
甘 泉
在虎洞泉东约50米处岩下。雨季开泉,与河水汇流。岩上镌篆书“甘泉”二字。
哭 泉
在桃花岭南峪沟,北距锦绣川乡仁里村三四百米。相传昔日有一穷人讨饭至此,又饥又渴,哭而出泉,故名。今蓄为小塘坝,常年积水,可资灌溉。盛水季节,南流入锦绣川。
白云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白云沟驴头山西侧山腰岩下,南距上白云村约40米。山下为如都庵遗址,山上有白云洞。泉因白云洞而得名,当地百姓又俗称“腰泉子”。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水一》所载“锦绣川水……经马头山北,左纳白云泉水”,即此泉。“马头山”与“驴头山”,当为一山,只是古今名称不同而已。另该志卷六山一所载“马头山下为黄巾石屋,上有白云洞,洞下有白云泉”,与今况合,“黄巾石屋”即如都庵,今有黄金石屋村。泉水自岩缝流出,汇于石砌井形池内,再由井壁沿暗管流入12米长的蓄水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此处地势高峻,四周群山巍峨,壁立千仞。阴雨天,云雾缭绕于山间,景象迷幻。圣水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约4公里处的兴教寺遗址。泉自岩缝流出,滴落至长方池中,常流不竭,清澈甘冽。泉周山岭遍植黄栌,深秋叶红,艳若彤云。
韩家泉
在仲宫街道办事处韩家泉村旁。因韩姓人家居住泉旁,故名。常年不涸。
黄钱峪泉
在仲宫街道办事处黄钱峪村北百余米处。水自崖缝涌出,汇入半封闭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从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库”。水盛时沿峪沟流入锦绣川水库。
灰 泉
在仲宫街道办事处灰泉村北,青铜山南侧鸡冠岭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传称为灰泉。村以泉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左右的封闭式水池,经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全村人饮用。
林泉
在灰泉村西北里许,当地称为北顶山的山坳中。唐代,此处曾建有林泉观。后又改为吊枝庵。现尚存观音殿、凉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观》碑。因此,此泉又称“吊枝泉”。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所载“玉龙泉,在吊枝庵西岩”,亦即此泉。今泉池位于林泉观遗址西南隅,长7米,宽1米,上用石板覆盖。水自岩缝涌出,蓄于池内,再沿输水管道顺山势自流,浇灌果园、农田。周围林木繁茂,花果满坡。
车 泉
在仲宫街道办事处车川村东杨树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为石砌椭圆形泉池,水涌量大,从未干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装抽水设备,供全村人畜用水并灌溉农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余米,经一石雕龙头口中泄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尔后从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锦绣川。
柳 泉
在仲宫街道办事处北坡村西首柳泉观古殿前。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泉池呈椭圆井形,水势颇佳,久旱不涸。水自池壁缝隙伏流至南侧20米外的一长方形大水池。此池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蓄水量大,又称柳泉水库。池内青萍浮动,绿藻茵茵。池东壁留溢水口,泉水自此泻出,穿越山谷,浇灌农田,南流入锦绣川。泉旁柳泉观,不知创自何代,明朝天顺三年曾重修,现仅存两座大殿和古碑数通。泉北为玉皇山,山上柏林苍郁。泉池四周杨柳垂翠,红杏满坡。远处青山崔巍,云岚苍茫。
凉水泉
在仲宫街道办事处凉水泉村南。为东西两泉。因中间被一座称为“庙子岭”的小山岭东西分隔,故原名“两分泉”。后因泉水清凉,且“两”、“凉”同音,便改称为“凉水泉”。西泉源于10米深岩洞,水自石缝流出汇于洞内水池,盛时溢出漫流。东泉自岩缝涌出,经石渠,穿苇丛,汇入12米长、宽约6米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水中青藻飘动;水满溢出,依山势下泻,北入锦绣川。
琵琶泉
在锦绣川黄崖村北,因泉出石涧泠泠有韵而得名。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晚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泉源在峪底深处,水自岩缝流出,顺势西流,三迭而下,至孤山脚下折向南,沿街缓流,南入锦绣川。
大 泉
在仲宫街道办事处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米。大泉(1997年3月)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兴灌溉之利。因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环境影响,池水呈五彩状,绚丽多姿。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绣川水库。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
小峪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稻池村南1公里朱家峪岩下。水自岩缝流入约4米见方的池中,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
朱家峪泉
在稻池村南2公里朱家峪尽头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入3米见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
水石屋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街道办事处邱家村南青龙山脚。因源于俗称“水石屋”的天然岩棚下得名。水自岩缝流出,汇入浅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
泉子峪泉 在仲宫街道办事处于家洼村南泉子峪尽头的陡崖下。水自约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于洞内汇积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顺山势漫流。
南 泉
在康王山阴的南泉寺旧址。明万历七年(1579年)许邦才《重修南泉寺记》载:“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寺以泉名。”(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五》)所在山峪亦被称为南泉峪。历经沧桑,今寺已倾圮荒芜,唯南泉四季长流。泉在寺院遗址的东南隅,东西四五米远并列有二眼泉池。东为4.5米长、2.9米宽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绿藻浮动;西池1.1米见方,在一石券门洞中,澄净甘冽。泉水自池壁溢水口流出,向西曲行30余米汇入1965年“四清”运动时建成的“四清水池”。此池颇大,面积320平方米,供引水灌溉之用。池岸立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记》,称:“历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10余米处,尚有一石构四面凉亭,为南泉寺遗物。山腰有唐代摩崖造像3尊。
永清泉
在南泉之南约150米处。原为石壁缝隙中流出的天然泉池,1965年依山岩砌石筑池,取名为“永清泉”,并刻石立碑于池壁。为保持池水清洁,后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泉水沿池底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村民饮用。
悬 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中宫东”。今址不详,疑已湮于锦绣川水库中。
马蹄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帝(蹄)峪华岩寺下”,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一名大泉,寺废,泉流经孙家庄,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称:“马蹄峪,在南泉寺东,涧壑幽邃,流水无声,有桃源之胜,水入锦绣川。”卷十八古迹考五又载:“华岩寺,(在)马蹄峪,元建今废。”今泉在何址不详,疑即今大泉村之大泉。
北薄罗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蹄峪东”,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泉端有连理树”。今址不详。水波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水峪,旧志云流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援引明崇祯县志语:“水峪,在马蹄峪东,内有三教堂,清幽莫匹。”今泉址不详。
主要景点
济南青铜山大峡谷
青铜山大峡谷风景区位于济南市 “后花园”——历城区锦绣川老庄村北青铜山南麓,以大佛石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水峡谷资源为基础,依托“千年大佛”为福缘,以“亿年溶洞”为奇宝,撷取儒释道文化内涵与精髓,为复兴现代社会朝拜祈福圣地,缔造中华民族精气神魂之所而整合提升并创建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规划齐鲁第一大佛、中华龙门、九龙壁、月下老人、元宝山、财神、儿童乐园、锦绣宫溶洞、江北第一洞、木栈道、7D玻璃吊桥、玻璃栈道、银河餐厅、银河飞瀑、福地洞天、玻璃栈道、玻璃滑道等诸多景点。今有“朝千年大佛、游仙境福地、上天梯栈道、入亿年溶洞”之说。
九如山瀑布群
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营街道办事处。景区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打造成以“八潭、九瀑、二十四泉、三十六峰”为核心景观,形成了山、瀑、栈、溪、泉为特色的中国北方首屈一指大型国家级森林公园。
九如山名称中的“九如”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是齐宣王亲政时,他的大臣召公为歌颂齐宣王而写的一首辞,代表着九种祝福。而作为以亲山、亲水、亲自然为主题的九如山,九种祝福则引申为自然对人的馈赠: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寿,是为九如。
景区距济南市区约48公里,东临章丘区,南接莱芜区和泰安市,植被覆盖率97%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7万个以上,居济南之首。景区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可分为“深潭飞瀑景观区”、“九如峡谷景观区”、“天蓬瀑布景观区”、“长城古道景观区”四大旅游区。
景区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峡谷纵横,森林茂密,山泉遍布,溪流交错,瀑布成群,这些令人震撼的景观由长度堪称世界第一的实木栈道巧妙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以八潭、九瀑、二十四泉、三十六峰为核心景观,以山峰、栈道、山泉、溪流、瀑布、深潭为特色的中国北方罕见的大型生态自然景区。
金象山乐园
金象山乐园位于济南南部山区仲宫街道办事处商家村,占地4000亩。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独特的山地森林小气候,放眼望去,满眼绿色。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5度左右,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70亿个负氧离子,是市区的150倍;其中金象山滑雪场一直引领省城冬季时尚运动。经过五年的规划建设,金象山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旅游休闲、会议度假、拓展培训和冬季滑雪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风景区。金象山乐园,诚邀国际数名知名景区规划专家,并借鉴了国内外先进游乐设施。依山造势,独特的地理环境,景致独特。
红叶谷
红叶谷是济南市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是济南泉水的主要涵养补给地,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摄氏度左右,景区植被覆盖率较高,红叶谷是一处“天然氧吧”。红叶谷的秋天登高送目看万山红遍红,叶层林尽染。红叶谷不仅有秋天的红叶,其它季节也很美,春天有红的碧桃,白的梨花,夏日谷中一片郁郁葱葱,山风送爽;冬日,白雪皑皑,玉树琼花。
千佛崖
山东济南千佛崖摩崖造像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
景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南40公里,造像集中位于四门塔西北在白虎山东麓,是山东省内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遗存。南北长65米、高8.5米的崖壁上,主要为摩崖龛像。小型洞窟有6个,现有大小造像214尊,铭刻45处,其中10尊刻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等年号。像主有唐皇室成员,如南平长公主、赵王李福、驸马刘玄意,也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众。窟内镌坐佛1尊,面相丰满安详,衣纹细密流丽,雕刻技法娴熟精练。该窟开凿于唐显庆2年(657年),是南平公主为已逝去的父皇唐太宗祈福而造。其夫,时任齐州刺史的刘玄意造像龛,位于千佛崖中部偏南的地方,龛外饰有璎珞门楣,外镌力士、狮子等护法神兽。绝大部分为唐初雕造,个别为后世作品,保存基本完好。
千佛崖北部有两座大窟,南面的窟门中间有一石柱,窟内镌两尊高近3米的大佛,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福于显庆3年为太宗所造。这组造像群刻,于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造像内容及形式均很单纯。除两龛倚坐佛像外,其他均为结跏趺坐阿弥陀佛及释迦牟尼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组合仅有一龛。佛像最大为2.8米,小的仅数十厘米,但雕琢均甚精湛、细腻、写实,世俗化倾向较为明显,为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如南平长公主造像,体态丰腴,面目圆润,微微带笑,温雅敦厚,俨然一贵妇人气派。第73龛佛像,高2.2米,面部略长,但不失丰满,眼睛若眯,目光向下,鼻梁端正适度,口唇曲线微妙清晰,神态似在静观沉思,令人于温和慈祥中感到矜持端严。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大口呼吸说爱你,青铜山里等着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527668176996198&wfr=spider&for=pc.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10:25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