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太原
太原的美称
锦绣太原是对太原的美称。北宋时期,许多士大夫出身的名臣都曾经职守太原。不仅给太原留下了许多诗词美文,而且在太原修建了许多市井名迹。
锦绣龙城
陈尧佐任太原知府后,彻底治理了汾河水患,兴建了著名的“柳堤”,“柳溪夜月”成为文人百姓泛舟赏月的最佳去处。东山上古柏苍槐,树木林立,有“锦绣岭”之誉,陈尧佐在东山脚下建起芳林寺,又在晋祠翻修了圣母殿,使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宋仁宗时词人沈唐赞道:“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涿州出发,用了10天的行程来到太原。在他的眼中,太原城恢宏壮丽,工商业兴盛,是制造兵器供给元朝军队的重要基地。这里还种植着很多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产量丰富而有名气,也种养蚕桑,出产的丝品也很多。自太原城能通往州中全境,他骑着毛驴向西走了7天,经过不少城镇和村庄,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了解到有一些大商人从这里起身,前往印度等地经商牟利。 明初扩建后的太原城周长二十四里,城高三丈五尺,池深三丈,全城都用大砖砌就,有八座宏伟高大的城门与瓮城,城墙之上有十六座伟岸的大城楼,城之四隅有四座高大的城角楼,沿城有九十座小楼近万个垛口。新建晋王府宫城的三个门就是今天的西华门街、东华门街、南华门街,当年晋王府外城城墙,就是现在几处名为肖墙的街道,当年晋王府的红四牌楼就在今天的红市街,而杏花岭、松柏坡当年都是晋王府的花园。
当时在民间流传着“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明代著名文学家、侍郎王世贞来到太原,曾惊叹道:“太原城甚壮丽,二十五睥睨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阳曲县志》载称:“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昔人有‘锦绣太原'之称。”
古城风韵
太原城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侧包砖,共开八门,东曰宜春、迎晖,俗称大东门、小东门,西曰振武、阜成,俗称水西门、旱西门,北曰镇远、拱极,俗称大北门、小北门,南曰迎泽、承恩,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大南门和新南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太原的两座南门,大南门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而迎泽二字,更是成为太原城建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迎泽大街、迎泽大桥、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等,甚至还有迎泽啤酒、迎泽肥皂。迎泽、承恩之名来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迎承南风的恩泽。于是,两座南门分别被命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如今已经是文物大省山西的王牌景点,然而,与平遥古城同期扩建,比平遥古城还要大四倍、可以与西安城墙相媲美的明代太原城,却从我们的目光与记忆中永远的消失了。
1949年四月二十四日的那个血色清晨,一千四百门大炮在太原城墙嬴老的肌体上撕开了一个个伤口。1950年,梁思成的劝阻没能留下北京城墙,残破的太原城墙也在这一年被拆除。平遥、祁县、代县,山西这些小小的县城都被评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而曾经辉煌一时的千古重镇太原却被无情地排除在这一行列之外,这不仅使太原失去了一次向后代、向外界宣传自己的机会,更为每一个了解太原、热爱太原的朋友留下了深重的失落感。如果太原城墙能够保留下来的话,我们还会有这样的遗憾吗,痛心疾首,这就是一个太原人每每想到这些时发自肺腑的深切感受。
太原城墙如今还残留两段,一段被人遗忘在动物园内,另一段就是小北门,拱极门之所以能够保留,据说是因为当年解放军首先从这里进入太原。1999年,太原市政府修复了拱极门,崭新而宏伟,就像这些年各地新建的人造文物,使人很难从漂亮的外表下看到它的真正内涵。其实,以前那段残长二百余米的断土残垣更能让人回想起太原的沧桑故事也更有价值。事实上,太原城内还曾保留过宋代西门金肃门的一段城墙,它的位置就在今天水西门街与新建路的路口,这段建国初还留有包砖并有一定长度的宋代城墙到了九十年代时,已经变成一座形如汉代烽燧的夯土墩台,并最终在1996年拓宽水西门街时被拆除。
明代亲王不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拥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而且服饰、仪仗、官邸等待遇也都仅比皇帝低一等,在谢成扩建太原城的同时新建的晋王府,俨然就是一座小一号的皇宫。晋王府的西墙就是宋代太原城的东墙,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威严宏大的气势。晋王府的位置,在今天太原城区精营街一带,当年晋王府宫城的四个门,大致就是今天的西华门街、东华门街、南华门街,当年晋王府外城城墙,大致就是现在几处名为肖墙的街道,当年晋王府的红四牌楼,就在今天的红市街。
四条名为肖墙的道路过去只是晋王府墙外的夹道,直到几年前,它们也只是狭窄拥挤的小巷,1998年,在旧城改造工程中,北肖墙和上肖墙被拓宽打通,统称为肖墙路,这条道路中央的四株明槐引人注目的出现在大家面前,它们与近在咫尺的东缉虎营、新民北街、柳巷北路的明槐一样,成为晋王府唯一的见证。
此外,晋王的子孙们也都先后兴建了郡王府,其中有许多成为流传至今的地名,例如宁化府、方山府、临泉府、大濮府、小濮府等等,位于宁化府胡同内的老字号益源庆醋厂就是明代宁化府里的酿醋作坊。
太原城的前身是晋阳城,旧址在今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一带。979年毁晋阳城后,于982年在唐明镇(今西羊市一带)建太原城。1376年在宋城的基础上扩展成为太原明城。今日的太原城,就是在明城的基础上多次扩展,形成现今的格局。这些区划的多次演变,都是在明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甚至街巷的名称、遗址、沿革等都与晋王朱棡有着特殊的关系。
晋王封藩后,由其岳父永平侯谢成于1376年主持建太原新城。他在宋城的基础上,向北、南、东三面扩展,建成周长12公里,城高11米余,池深9米多,土砌砖包的新城,后人称为“明城”。城设八个城门,八门四隅设门楼12座,城周建小楼92座,敌台32座等防御设施。旧址在今迎泽大街以北,北大街以南,建设路以西,新建路以东,纵横称为十里长街的地域。解放后因建设用地大都拆毁。今存拱极门(俗称小北门)残存城墙278米,其中城楼约70米,城门深27米,宽7.7米,高6.6米。据勘察得知,上建三层四重檐城门楼一座,前有廊,通面阔32米,通进深15米,比山海关的两层两檐城楼,西安的两层三檐城楼规模都大。而称“大南门”的规模显然比这座“小北门”更大,可见太原城楼不愧是“九边重镇”之首的城楼规制。城周又建南关城、北关堡、新堡以拱卫,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起到相当大的防御作用。
在明城的东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宫城是晋王的府第。府第东西528米,南北696米,开三门,其地今称南华门街、东华门街、西华门街。它城外有外城墙,今称东肖墙、南肖墙、北肖墙和西肖墙。晋王府于1646年毁于大火,布局已无考。仅从地名上得知,现称东丹墀、西丹墀是宫殿台阶所在地,东夹巷、西夹巷是宫内的东、西夹道。肖墙内则有祭天地的天地坛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园的杏花岭街。它的旧址即今以山医二院宿舍为中心的肖墙(街)以内的一片地方。
太原城还有许多明代遗迹。如晋王府商店的集中地晋府店,晋府游园松花被,宫门外牌楼所在地的红市(四牌楼)街。太原又有好多晋王宗室的府地,已演变成街巷名字的:晋王七子朱济熇的七府营(缉虎营),五子朱济焕的宁化府,孙儿朱美塎的临泉府,朱美垣的方山府以及大、小濮府,大、小二府巷等。明代府衙成街道名的有:北司街、察院后街,按司街、县前街、都司街、鼓楼街、钟楼街等。明代建筑的寺庙很多,除皇庙、崇善寺家庙外,有开化寺、打钟寺、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宫、清真寺、四美园,以及“三堂会审”的布政司大堂、巡抚衙门旧址、太原府旧址、唱经楼与明代衙门等。
明代亲王不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拥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而且服饰、仪仗、官邸等待遇也都仅次于皇帝,扩建太原城的同时新建的晋王府,俨然就是一座小一号的皇宫。晋王府的位置,在今天的精营街一带,这座面积占到太原城区六分之一的王府拥有宫城和外城两道城墙,外城城墙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几处以肖墙为名的街道,宋建太原城的东城墙则成为晋王府的西院墙,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威严宏大的气势。
杏花岭是今日太原一个城区的名称,当年,它和松柏坡都是晋王府的花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随着朱明王朝的逝去和晋王府的消失,太原春雨依旧,杏花岭却是只闻其名而不闻花香了,只有西肖墙路中央的这几株明槐,成为晋王府的唯一见证。
除了远去的晋王府,太原城内的许多建筑和地名也都和晋王有着深厚的渊缘。
对于祖先“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的反映,皇室也不例外。按照礼制,晋王对王府选址做出确定的同时,应在东南方向先建皇庙,它既是朱氏家族在太原的祖庙,也代表着封建皇权对这里的统治。明代晋藩就在这里供奉先祖的神位,四时祭祀,此外,每逢国家大典和晋王府的喜庆事宜,皇族成员和驻并文武官员也要在这里奉告祖先。
做为皇家的祖庙,直到民国之前,皇庙都是太原地区唯一的黄琉璃瓦建筑,在享受着崇高规格的同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它也充满了威严和神秘的色彩。2005年,有关部门对皇庙进行了修缮,修缮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令人困惑:这只三寸金莲的绣花鞋为什么会被埋在前大殿的柱子下?无人知晓;这个木制的螺旋桨状器物为什么会隐藏在中大殿的天花板上?同样没有答案。
晋王朱棡不仅为先祖建设了皇庙,也为他的母后建设了崇善寺。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去世,为了报答母后的养育之恩,晋王朱棡在隋唐白马寺的基础上历时八年扩建新寺,取名崇善寺。做为一座由皇室兴建的寺庙,崇善寺享受着其它寺院无以比拟的规模和香火,然而,清同治年间的一场大火却将它轻易吞噬,主要建筑全部化为灰烬,现存的大悲殿等建筑不及原来的四十六分之一。
除了皇庙和崇善寺,永祚寺也和晋王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永祚寺双塔,是太原的标志和象征,它们是出于原因而修建的呢?为什么在形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呢?
赵宋天子焚毁晋阳城后,如愿以偿地移除了太原王气、破坏了太原风水,昔日文化之都的瑰丽风采烟消云散无复追寻,只留下平淡的历史和平庸的文采。马背民族统治下的金、元乱世,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烽烟散尽,当华夏重归一统之时,文化的衰落为一方士绅平添了淡淡的哀愁,他们渴望重温盛唐风韵,他们力志振兴太原文化。
按照风水家的解释,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风水塔,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兴盛士风,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
万历二十七年,太原士绅推举深孚众望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文峰塔,也就是双塔中的东塔,同时依塔新建了永明寺。
文峰塔建成九年后,第十一代晋王朱敏淳有感于永明寺狭促简陋,与太原九边重镇的地位很不相称,于是邀请五台山高僧福登大师前来主持扩建永明寺。
福登大师来到太原后,将永明寺改名为永祚寺。祚,本指福运,也有流传的意思,永祚二字,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寺名永祚,大约是为了祝愿朱明王朝万世永存吧。
或许是因为无力背负过于沉重的希冀,文峰塔在建成不久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福登大师又建议晋王在文峰塔西北新建一座佛塔。四年后,佛塔建成,因为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出资佐助的缘故,所以,新塔用李太后的尊号命名为“宣文塔”。
尽管风水学中含有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的科学成分,但是,让一座宝塔来背负繁荣文化的愿望也未免过于迂腐。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傅霖去世五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傅山先生诞生了。
高山景行的傅山先生,是一个永远的传奇,而诞生了傅山先生的明代太原,也是一个不缺乏传奇故事的年代,晋王和他的晋王府也成为传奇故事中的一部分。
朱棡十二岁就被册封为晋王,皇室的优裕生活养成了他骄横放纵的习性,来到太原后,常有不法行为,以致于被人诬告意图谋反,朱元璋大怒,准备将其治罪,还是在太子朱标的力救下才得以幸免。父子几近反目,无异于当头棒喝,使朱棡不得不反省自己的行为收敛自己的气焰。几年后,当他跟随着巡视陕西的太子回南京时,已经留下了彬彬有礼、谦恭谨慎的美名,朱棡死后谥号为恭,与此不无关系。此后,做为朱元璋倚重的嫡子,朱棡和他的四弟燕王朱棣肩负起了边防重任,每年都要巡行塞外、督察军屯。遗憾的是,晋王朱棡却在四十岁时英年早逝,否则的话,靖难之役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朱明王朝的最后一代晋藩是朱求桂,公元1644年初春,李自成的到来结束了晋王分藩太原的历史。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蔡懋德,这个虔诚的佛教徒,黑暗仕途上孤傲的跋涉者,擦干眼泪,带领他的下属们按照封建士大夫修身立世的原则与命运做了最后的抗争。经历了两天无谓的抵抗后,太原城破,意欲自刎的蔡懋德被部下阻拦后向城外突围,行至水西门,蔡懋德下马拒绝出城,部将应时盛本来已经冲出城外,回头看不到蔡懋德便又入城寻找,与决意尽忠的蔡懋德一同退入三立书院,在三立祠的圣贤塑像前自尽,这个昔日留下蔡懋德琅琅授课声的山西最高学府成了他最后的归宿。除此之外,太原官员还有四十五人自杀或因为不愿屈服而被处死,这其中,包括太原地区早期天主教徒毕拱辰。
被俘的朱求桂此后被押往北京,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他不知所终,大抵是死在了乱军之中,而留在太原的晋王家族,也在不久遭受灭顶之灾,大顺政权将一千余名明朝宗室全部处死于海子堰,这就是晋王家族最后的结局。今天的海子堰已经成为儿童公园的一部分,昔日那片曾被鲜血染红的一汪碧水如今有个很动听的名字:文瀛湖。
也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八旗军用“西洋神炮”攻破太原,满清王朝的统治开始了。
历代晋王大多都是坐镇山西的军事统帅,也是朱明王朝在山西的精神领袖和皇权象征,晋王府伴随着明朝的兴起而建立,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太原失陷一年多后,晋王府突然失火,大火燃烧了一个多月方才完全熄灭,历经二百七十年沧桑岁月的晋王府追随着朱明王朝一起灰飞烟灭。虽然有人用“天火”来掩饰晋王府失火的原因,然而,联想到大同代王府、长治沈王府、西安秦王府也都在清初化为灰烬,失火原因岂不是不言自明。刚刚入主中原惧怕汉族人民反抗的满清统治者就是要以此来消除反清志士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寄托。或许现代人很难理解一座人去楼空的前朝王府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晋王府失火二十年后,著名学者、反清志士屈大均来到太原,望晋府花园而思朱明王朝,用他的《望晋恭花园》回答了这个疑问:“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泽恨晋阳。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罢清高。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9 11:24
目录
概述
锦绣龙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