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锦(拼音:jǐ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秦国睡虎地秦墓竹简,古字形从帛,金声,金也表义。“锦”本义指有彩色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后用来代指美好的事物,引申指美好的。还用来代指花样多而美好的东西。
字源演变
“锦”是个形声字。不过与汉字中大多数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不同。右边的“”是形符,而左边的“金”是它的声符。
既然“锦”字以“帛”为形符,其所表的意义自然也是帛一类的丝织品。不过“帛”字从白从巾构形,它所指的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而锦则是彩色的丝织品,具有美丽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因此“锦”字常用来代表美好的事物。花的美丽是“花团锦簇”;前程的美丽是“锦绣前程”。
“锦”的声符“金”也有表义作用。《释名·释采帛》有一条声训:“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可见在汉代人心目中,锦是一种很贵重的丝织品。锦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其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锦的经纬丝在织造前都预先染色,纬丝的颜色在三种以上。根据花纹图案的要求将丝穿机编成复杂的图案。正因为其制作复杂,花纹精美,锦的身价不菲,如同金一般贵重。所以“锦”字以“金”字作声符并会意。
如此美丽贵重的丝织品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它还是地位的象征。“锦绶”是官员身份的标志,“锦衣玉食”是贵族的生活。锦还是给优胜者的奖品,现代汉语依然常用的“锦标”一词,本指奖给龙舟竞渡领先者的锦制旗帜,后来指代状元及第,到了现代,则成了体育比赛中的常用词。
详细解释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七】【帛部】居饮切(jǐn)
襄①邑②织文。从帛金声。
【注释】①襄:杂色,五彩相会。②邑:当依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色”。
说文解字注
“襄邑织文也”注:《汉·地理志》《郡国志》陈留郡属县有襄邑,今河南归德府睢州治即故县地。《地理志》云:县有服官。李善引《陈留记》云:襄邑涣水出其南,睢水经其北。传云睢涣之闲出文章,故其黼黻絺绣、日月华虫,以奉宗庙御服焉。司马彪《舆服志》云:襄邑岁献织成虎文。按,许以汉法释古,谓若今之襄邑织文即经典之锦文也。毛传:贝(逗),锦文也。《禹贡》:厥匪织贝。郑注云:贝,锦名也。凡为织者,先染其丝,乃织之,则成文矣。《礼记》云:士不衣织。
“从帛,金声”注:居饮切,七部。
广韵
居飲切,上寑見 ‖ 金聲侵1部(jǐn)
錦,《釋名》曰:“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字從金、帛。”居飲切。一。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錦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居饮切,音𥖜。《说文》:襄色织文也。从帛,金声。徐曰:襄,杂色也。汉魏郡有县能织锦绮,因名襄邑。《释名》: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字从金、帛。《诗·卫风》:衣锦褧衣。传:锦,文衣也。《左传·襄三十一年》: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霜覆之,然後成茧。其色五采,後代效之,染五色丝,织以为锦。
又《五代史·吴越世家》:临安有大树,钱鏐幼时戏於此。及贵归,衣以锦,号其树曰衣锦将军。
又《南窗纪谈》:中散大夫,旧说谓之十样锦。受命之初,不俟恩赦,便许封赠父母,一也。妻封郡君,二也。不隔郊奏荐,三也。奏子为职官,四也。乗马许行驰道,五也。马鞍上施紫丝座,六也。马前执破木板,七也。宴殿用金器具朶殿上,八也。许上遗表,九也。国史立传,十也。
又姓。汉郎中令锦被。
又贝锦,虫名。《诗·小雅》:萋兮菲兮,成是贝锦。注:水中介虫,文似锦。
又水名。《前汉·司马相如传》:汉宫有木,锦水有鸳。
又《广舆记》:成都府城南有锦江,一名汶江,织锦濯此则鲜丽,其地曰锦里,其城曰锦官城。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钅”的第二笔是短横,末笔㇙(竖提)一笔写成。
【写法】“钅”窄“帛”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帛”低。“钅”,第二、三横分写横中线上下。“帛”居右半格;“白”的第二笔竖在竖中线,末笔横在横中线上侧;“巾”,首笔竖在竖中线,𠃌(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末笔竖从横中线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1 08:42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