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虫属
动质体目锥虫科下的一属
锥虫属是原生动物门、鞭毛纲、动鞭毛亚纲、动质体目、锥虫科中的一属。
形态特征
身体呈柳叶状,运动胞器是唯一的一根鞭毛。寄生在血液中的锥虫,其鞭毛与虫体之间连成为波形膜,借以增强在粘滞性较高的血液中的活动能力。细胞核1个。体内有一称作动基体的特殊细胞器,位于锥虫体内唯一的线粒体内,含有丰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谓之动基体DNA(KDNA),能自我复制。动基体的确切功能至今不明。
生活习性
锥虫种类多,分别寄生在各种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血液和组织液中。有个别种类如枯氏锥虫则寄生在人的细胞内。除马媾疫锥虫是通过交媾直接传播外,所有寄生在脊椎动物的锥虫均要依赖某些昆虫(如采采蝇等)进行传播。带有锥虫的脊椎动物血液被媒介动物吸食后,锥虫因生活环境改变,在媒介动物消化道中依次经过无鞭毛体或前鞭毛体、上鞭毛体和后循环锥鞭毛体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在媒介动物中只有这种后循环锥虫对宿主才有感染力。当媒介再次叮咬宿主时,便把后循环锥虫输入宿主体内。伊氏锥虫在媒介消化道中不进行任何发育,它靠媒介在吸血后短时间内作机械传播。锥虫的生活史因种类而异。锥虫主要通过胞饮作用从宿主获得营养。所有锥虫均可在体外连续培养。繁殖方式为二分裂
传播与危害
传播方式:锥虫是人和家畜重要的寄生虫之一。按其传播方式可分为两大类:①粪便型,通过被后循环锥虫污染的粪便传播;②唾液型,后循环锥虫经唾液腺传播。
危害:①对人有严重致病作用的锥虫有:罗得西亚锥虫、冈比亚锥虫、枯氏锥虫等。前两者主要流行于非洲各地,引起所谓非洲锥虫病;后者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特别是巴西),引起美洲锥虫病,即夏格氏病。中国至今还没有发现人体锥虫的病例;②对家畜有严重致病作用的锥虫有:布氏锥虫、活泼锥虫、刚果锥虫、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等。前三者主要流行于非洲,中国尚无记载。伊氏锥虫在中国分布甚广,牛、马伊氏锥虫病即所谓苏拉病,在中国南方各省流行相当严重,造成大批家畜死亡。
防治
由于锥虫存在抗原变异的特性,至今仍未获得有效的疫苗。防治锥虫病的主要措施包括发现和治疗病人、消灭媒介动物、改变媒介昆虫孳生环境(如清除灌木林)、喷洒杀虫剂等措施。治疗药物苏拉明对早期病症疗效良好;其他药物有喷他脒、美拉胂醇(麦拉硫砷醇)等,疗效也很好。对已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须采用有机砷剂进行治疗。
价值
寄生家畜的布氏锥虫和寄生鼠的路氏锥虫是实验室常用的研究材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0 00:1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