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学名:Castanopsis chinensis (Spreng.) Hance)是壳斗科锥属植物,乔木,高10-20米,胸径20-60厘米,树皮纵裂,片状脱落,枝、叶均无毛。叶厚纸质或近革质,披针形,稀卵形,顶部长尖。雄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轴无毛,花被裂片内面被短柔毛。坚果圆锥形,无毛,或在顶部有稀疏伏毛,果脐在坚果底部。花期5-7月,果次年9-11月成熟。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20米,胸径20-60厘米,树皮纵裂,片状脱落,枝、叶均无毛。叶厚纸质或近革质,披针形,稀卵形,长7-18厘米,宽2-5厘米,顶部长尖,基部近于圆或短尖,叶缘至少在中部以上有锐裂齿,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9-12条,直达齿端,在叶面稍凸起,网状叶脉明显,两面同色;叶柄长1.5-2厘米。
雄穗状花序或
圆锥花序花序轴无毛,花被裂片内面被短柔毛;雌花序生于当年生枝的顶部,每壳斗有雌花一朵,花柱3或4枚,有时2枚,长达1.5毫米。
果序长8-15厘米;壳斗圆球形,连刺径25-3.5毫米,通常整齐的3-5 瓣开裂,刺长6-12毫米,在下部或近中部合生成刺束,几将壳斗外壁完全遮蔽,很少因刺疏且短致壳壁明显可见,初时密被灰棕色短伏毛,透熟时几无毛,内壁密被棕色长绒毛;坚果圆锥形,高12-16毫米,横径10-13毫米,无毛,或在顶部有稀疏伏毛,果脐在坚果底部。
花期5-7月,果次年9-11月成熟。
近种区别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的其壳斗较大,连刺径达4厘米,刺甚密,将壳壁完全遮蔽。成年大树的树皮纵深裂,厚10-15毫米,内皮淡红褐色,近于平滑,木材棕黄色,有时其心材色污暗,木射线甚窄,材质较轻,结构略粗,纹理直,不耐水湿,属黄锥类,为中国广东及广西较常见的用材树种,其坚果又叫
桂林锥。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或平地杂木林中。中性偏阳,幼树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年均温13-20℃,能耐短期-8℃低温,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不苛,适生于从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以南地区。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广东(封开、郁南、四会、高要、新兴、龙门、博罗和河源等)、广西、贵州西南部(安龙)和云南东南部。
繁殖方法
采种
11月中旬,果径3-4厘米,黄色至棕色,示成熟,熟后开裂,种子脱落。采回种子经水选,将下沉坚果捞出,稍阴干,即可层积沙藏,干净湿润河沙厚度为种子的2倍,一层沙,一层种子,第一层和最后一层沙要厚些。2月初到3月上旬播种。坚果千粒重约950克,发芽率70-80%。
容器育苗
袋苗营养土配制为含腐殖质量高的苗圃土或火烧土42%、黄心土55%、磷肥3%。拌匀过筛后,装入径8厘米、高15厘米的黑塑料薄膜袋内,摆齐备用。容器苗一般在3月中旬,将沙藏种子,直至萌出胚根,采用芽苗移入袋内培育,加强水肥管理,1年生容器苗高40厘米、地径0.3厘米,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栽植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采伐迹地,只要土层深厚、疏松湿润的低山丘陵酸性红壤、赤红壤坡地均可种植。采伐迹地采伐剩余物不宜清出林地。每隔10-15米环山做埂,以保持水土。采用穴状整地,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明穴回表土一半时,每穴施复合肥150克、磷肥100克作基肥,再填满剩下的心土。造林密度1800-2500株/公顷,株行距2米×2米或2.3米×2.3米。造林季节宜选冬末春初、阴雨天气进行。栽植时撕去容器袋,土不散,踏实,再盖层松土。
抚育
造林后每年抚育2次,4-5月和9-10月,上半年除草松土扩穴,还结合每穴施复合肥150克作追肥,连续3年。罗浮锥纯林,在郁闭度0.9时,即10-12年进行第1次间伐,间伐强度30-40%,采取下层疏伐,郁闭度达0.6-0.7,待再5-6年后,可进行第2次间伐,最后保留株数一般达600-750株/公顷。锥与杉木或马尾松混交造林,由于锥混交比例小(罗和杉或松的比为1:2),因此,间伐对象一般是
杉木或
马尾松。确定间伐强度的原则是让罗浮锥有足够的营养空间,使其具备合理的树冠结构,培育成大径材。
主要价值
锥是中国广东南亚热带各地常绿阔叶林建群的优势种,也是一种速生,优质果材兼备树种。木材淡棕黄或淡灰黄色,纹较粗,材质坚实,为制作家具、建筑、农具等良材。种仁可榨油,出油率约20%,油可食用,种仁可酿酒、制酱油、作豆腐及糕点。树皮及壳斗可提取栲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