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艺术(汉沽飞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沽飞镲,天津市汉沽区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渔村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艺术,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主要流行于天津市汉沽区。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代光绪初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飞镲单名叫“飞钹”,镲原是一种武器,汉沽人以打鱼为生,船上都备有飞镲,用以引诱鱼蟹入网。每次出海前各村老少都要打飞镲,祈祷亲人平安返航,后来这一行为逐渐发展成民间喜庆酬神活动。
文化特征
汉沽飞镲原以四对镲、一面大鼓、两面大铙为演奏乐器,镲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还配有红绿色的绸带等饰品。耍镲有多种特殊技法,主要包括淴镲、镲缕、掏镲、怀镲、分镲等,表演与大鼓、大铙有机结合,在【吵子】、【幺二三】、【长量】、【进香】等鼓点中尽情舞耍。飞镲的表演动作包括老树盘根、插花盖顶、亮翅等,常用队形主要有“圆圈”、“二龙吐须”、“交插”、“穿裆”、“众星捧月”等。表演时动作大开大阖、刚劲有力,表演者不仅需具备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弓背欠腰的武术功底,手、眼、身、步密切配合,方可产生协调统一的效果。
文物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锣鼓艺术(汉沽飞镲)项目保护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9 10:5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