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艺术(开封盘鼓),河南省
开封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开封盘鼓与迓鼓乐密切相关,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北魏时期,北方地区的军队中就已经流行一种叫“迓鼓”的鼓乐。迓者,迎也;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其含义有二:一是说明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及凯旋庆典,民间则用于迎神求雨等风俗仪式及节日庆典;二是说明这种鼓乐有在行进中演奏的意思。迓鼓都是些大扁鼓,是用襻带挎在肩上或绑在腰前演奏的,可边走边擂,民间称之为“走街鼓”。
北宋时期,迓鼓在开封地区流行,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神生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百戏表演就拉开了序幕,有上竿、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扮、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迓鼓、牌棒、道术等。当时的迓鼓还只是纯器乐演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征。
到了明代,迓鼓就成了开封民间舞蹈的总称。周王朱有墩(明代杂剧作家)在《黄钟醉花阴》散套中就提到了开封城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迓鼓,欢声恰似雷。”在这一时期,迓鼓已经与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人们装扮成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节拍而舞,故称“舞迓鼓”。由于这种表演形式较受人们欢迎,舞迓鼓很快就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甚至到了无鼓不成会的地步。
清代以后,因迓鼓的鼓面颇似磨盘,故人们又称迓鼓为“盘鼓”,“迓鼓”一词后来也就没人叫了。
20世纪60—70年代,开封盘鼓几乎到了没落的低谷,鼓谱大多丢失,队伍亦七零八散难以拼凑。
1991年,在开封盘鼓艺人刘震的努力下,开封盘鼓得以重新发展。
基本特征
演奏形式
开封盘鼓的演奏属齐奏方式,但鼓与镲的节奏不是完全相同的。鼓的节奏急促而稠密,镲的节奏稀疏而简洁,两者融合在一起便形成强与弱、全奏与分奏等不同的音响色彩。
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令旗位于圆心,鼓手们面向令旗而背对观众。当鼓队为民间舞蹈伴奏时,鼓队位于表演场地的一侧,面向表演场地。令旗位于鼓队与舞蹈演员之间。行进演奏时,小的鼓队常走成四横排,第一四排是镲,中间两排是鼓,令旗位于一、二排之间。为了能看到令旗,第一排镲手常面向令旗,退着步子行进。较大的鼓队常排成四路纵队,中间是鼓,两边是镲,令旗在最前面,面向鼓队,退步行进。
由于开封盘鼓的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进行曲双拍子节奏,鼓手们无法用齐步走的统一步法前进。因此在鼓队长距离的行进演奏中,只要求鼓点整齐,不要求步伐一致。当鼓队行进至观众较多的地方或接近预定的表演场地时,鼓队会按照令旗的提示,进入表演性的演奏旋律和坚定有力状态。这时,全体鼓手的步法按鼓点的节奏统一起来,该迈步时同时迈步。
鼓点特征
开封盘鼓中的基本节奏,民间称为“鼓串”,常用的鼓串有“哗啦啦”鼓串、“挎边”鼓串、“单吨”鼓串。完整的鼓点曲牌由若干句长短不一的鼓串组合而成。不同的鼓点,所含的乐句也多少不一,少的只有一句,长的则有几十句,一般多为十几句。开封盘鼓鼓点中的鼓串常以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形式出现,具有典型的“句句双”的结构特征。但在这些“重句”式的鼓串之间又常插入各种不反复的鼓串,从而形成“双句”与“单句”交替出现的结构特征,使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频繁转换,产生一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始无终”的艺术效果。
开封盘鼓每个鼓点在结构上常由“曲头”“曲腹”“曲尾”三部分组成。曲头多为一两个重复的鼓串;曲腹则多用若干句稍长的不重复的鼓串;曲尾常为一个很长的、连绵不断的长鼓串,民间称之为“半拉山”,意思是说这句长鼓串在一个鼓点中占有半段的分量。就“句法”而言,各鼓点中均有大量“双句子”,但同时又有大量的“单句子”夹杂其间。此外,各句之间长短不一,各鼓点之间句数多少不一,就使得所有的鼓谱都具有自由诗一样的结构特征。
演奏乐器
开封盘鼓所用乐器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器。鼓队所用的木框扁鼓均为同一种形制,鼓面约45厘米,木框高约30厘米,呈棋子形。演奏时,将鼓的背带斜挎在左肩,鼓置于腰前,鼓面向上,用双鼓槌击奏。
鼓队组成
鼓队无固定编制,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按“鼓二镲一”的比例组合,小的鼓队有十几个人,大的鼓队可由几十人甚至百余人组成。传统鼓队中常配有4面或8面马锣。演奏中,锣手常将马锣抛向空中,马锣落下后,接在手中继续演奏,称之为“撂马锣”。各鼓队无论规模大小,均有一人手持一面写有“令”字的三角形小旗担任指挥,称作“令旗”。平常鼓队的训练中,令旗负责向年轻鼓手传授鼓谱,讲解各种技巧。正式表演时,则通过手中的小旗指挥鼓队的起、止、强弱、速度等,同时还要指示鼓谱的节奏特征,以保证鼓队鼓点清晰、整齐。
代表作品
开封盘鼓为群体擂鼓舞蹈表演形式,传统鼓谱有:《老得胜》《头路花》《二路花》《三路花》《架三榜》《戎葫芦炮》《羊低头》《双嘟》《偷梁换柱》《单游四门》《双游四门》《十六棒》《狗咬狗》《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凤凰三点头》《狮子喳喳》《绞棍》《蹦蹦》《三嘟噜》《哗啦啦》等。开封盘鼓鼓谱是经过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的。很多鼓谱都有行业风格,如《偷梁换柱》反映的是古建筑行业特点,而《大呼雷炮》《大得胜》《大金枪》《花炸边》则带有北宋年间的生活特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开封盘鼓植根于民间,长期活跃在开封市区五县及周边的县市,与舞龙、舞狮、旱船、竹马等民间艺术一道成为开封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盘鼓也为民俗学及民族音乐发展史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传承状况
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开封盘鼓专业或半专业的演出队伍一直缺乏培训,资金投入也严重不足,特别是传承工作开展不力,出现了打鼓人日益减少的现象。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有必要加强规划,从大局着眼对古老的开封盘鼓艺术进行全面保护。
传承人物
刘震,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锣鼓艺术(开封盘鼓),河南省开封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开封市文化馆获得“锣鼓艺术(开封盘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锣鼓艺术(开封盘鼓)项目评估合格,开封市文化馆(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1年,开封盘鼓先后获得中国第五届民间花会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锣鼓节金奖以及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冠军。
2001年,开封盘鼓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华鼓王”大会中获得“中华鼓王”称号;同年10月30日,开封盘鼓获得“山花奖”首届全国广场民间歌舞大赛金奖,同时获得西湖博览会闭幕式“金桂花”奖。
2004年,开封盘鼓在连云港举办的“宝利杯”2004年中国民族鼓乐精英赛中获得金奖。
2009年,开封盘鼓在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07年7月,开封盘鼓在北京慕田峪长城中国民间鼓舞邀请赛中获得优秀表演奖。
重要活动
1994年7月,开封盘鼓在日本三重县世博会“河南周”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1997年,开封盘鼓在香港回归祖国大型文艺晚会中进行了开场表演。
1998年,开封盘鼓在美国迪斯尼公园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表演。
1999年,开封盘鼓在澳门回归祖国庆典仪式中进行了表演;同年,开封盘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09年1月23日至2月4日,在外交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动中,开封市50名盘鼓队员奔赴悉尼,先后参加了澳大利亚日庆典演出、“中原文化澳洲行”启动仪式暨投资贸易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中国河南旅游促销、花车盛装巡游等多项活动。
2010年7月13日,开封盘鼓在上海世博会河南活动周开幕式中进行了表演。
2011年9月,开封盘鼓在韩国举办的“2011首尔鼓乐艺术节”中进行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