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艺术(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小河锣鼓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末清初。据传,公元1647年,蒋姓、唐姓两姓世居的旺族在两条小河交汇处修建大湾场,邀约当地蒋家、唐家、罗家的三支民间吹打乐班,齐聚一堂轮番朝贺,因而得名小河锣鼓。
基本特征
题材
小河锣鼓演奏大致可分为喜事乐和丧事乐。喜事乐班分“坐堂”和“行走”两种形式。坐堂”是指凡举办红白喜事,乐队选择其有关约定俗成的曲牌演奏。丧事乐班又分为“吹坐堂”和“送葬”。“吹坐堂”是以成堂曲牌为主,兼吹单支悲调曲牌增加丧事气氛。“送葬”则行于野外,鼓乐齐鸣,以示隆重,故常用“夹吹夹打”的曲目。
代表作品
“行走”则是指按婚俗程序,发亲吹《早上轿》,起轿吹《娘送女》《送妹》等曲牌。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本地乐班都遵从传承谱系,自生长于本地的蒋氏“家庭窝子乐班”家谱记载开始,以“工尺谱”和“啷当调”世代传承。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锣鼓艺术(小河锣鼓)项目保护单位重庆市渝北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