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汉语
常用字(一级字),读作xī,
形声字,最早见于春秋文字。本义为金属元素,银白色,富有延展性,在空气中不易起变化;引申义有赐予恩宠或财物、赐予、贡给等。
字源演变
楷定即为“锡”,从金、易声。“金”为金粒,作为形符,表示义与金属有关;“易”为变易,于此作为不示义的声符,表示音读。金文又或作“图1”、“图2”,楷定为“〔钅目易〕”,从金、睗声。“睗”为迅速看一眼,于此也是作为不示义的声符,表示音读。“易”、“睗”同音,故可互易为声符。战国文字至楷书字形皆与金文同体,“图1”、“图2”二形则後世不用。在六书中属于形声。现代汉语规范字作“锡”。
《说文》:“锡,银铅之间也。从金,易声。”锡,一名〔钅引〕,《周礼·地官·卝人》:“卝人掌金玉锡石之地。”郑玄注:“锡,〔钅引〕也。”《周礼·考工记·筑氏》:“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闻一多《诗经通义》:“金即铜,金与锡和,是为青铜,古人铸器所资,故每并称,金文《曾伯𩃲簠》:金道锡行。《周礼·夏官·职方氏》:东方曰扬州……其利金锡、竹箭。”
西周金文晚期叔史簋铭文有“锡(繁体)”字,但不用为金锡之锡,而用为赐(锡)给之锡。西周金文习见“睗”字,如召尊、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皆用为赐(锡)给之锡,用法与西周金文“易”字用法完全相同。曾伯𩃲簠之“锡”字从“睗”与从“易”同,同铭文中“天睗之福”,正用“睗”为“易”(赐、锡),赐给之义。曾伯𩃲簠:“克狄(逖)淮夷,印(抑)燮繁汤(阳),金道锡行,具既卑方。”指征集金锡原料之道被打通。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㒪
《唐韵》先击切。《集韵》《韵会》先的切。𠀤音裼。《说文》:银铅之闲。从金易声。徐曰:银色而铅质也。《诗·衞风》:如金如锡。传:金锡鍊而精。《尔雅·释器》:锡谓之鈏。疏:锡,金白鑞也。一名鈏。
又《博雅》:赤铜谓之锡。
又《尔雅·释诂》:赐也。《易·师卦》:王三锡命。《书·尧典》:师锡帝曰。传:锡,与也。《左传·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注:锡,赐也。《礼·纬文》:九锡,一曰舆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戸、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鈇钺、九曰秬鬯。
又粉锡,胡粉也。
又姓。《吴志》:汉末有锡光。
又地名。《左传·文十一年》:楚伐麇,至于锡穴。《前汉·功臣表》:无锡侯多军。
又《集韵》斯义切。音瀃。予也。本作赐。
又《五音集韵》思积切。音昔。细布也。《礼·杂记》:加灰锡也。注:取缌以为布,又加灰治之,则曰锡,言锡然滑易也。《仪礼·大射仪》:幂用锡若絺。注:锡,细布也。疏:谓之锡者,治其布,使之滑易也。《史记·司马相如传》:被阿锡。注:锡,布也。
又《集韵》他历切。音逖。髲也。
又大计切,音弟。义同。
说文解字
锡,银铅之闲也。从金易声。先击切
注:㒪,古文锡。
说文解字注
锡,银铅之闲也。
周礼?人注曰:鈏也。职方氏曰:鑞也。鑞字说文无。经典多叚锡为赐字。凡言锡予者、卽赐之叚借也。
从金。易声。
先击切。十六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上中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