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区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它既是天津近代工商业的摇篮,
津菜的发祥地,又是天津
清真小吃的摇篮。作为天津民族风味小吃的代表之一,大福来锅巴菜就是其杰出的代表,天津穆斯林莫不以大福来为豪。
“大福来锅巴菜”创始人姓张,是宋代梁山好汉菜园子张青的第十三代。由张兰夫妇创制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传承近三百年,
店名乃乾隆皇帝二次南巡时所赐。它源于
山东煎饼,创制于清乾隆年间,正式定型于清朝光绪年间,传承至今。
大福来锅巴菜创制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传承近三百年。
后来流落
津门的山东人也将煎饼带到了天津,几经演变,形成了天津人独特的两种煎饼食用方法,即锅巴菜和
煎饼果子。成为完全不同于
山东煎饼卷大葱,沏煎饼汤的独特津门风味小吃。
北宋梁山好汉菜园子张青,母夜叉
孙二娘在
十字坡与官军发生恶战,搏杀中
张青夫妇寡不敌众突围投奔了梁山。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与其独生子张君失散。年仅5岁的张君被一卖煎饼的老汉搭救。老汉孑然一身,张君成了他的帮手,学得了制煎饼的手艺。老汉去世后,张君为寻父母,从山东来到
直沽寨(即后来的天津)在
三岔河口支棚卖
山东煎饼营生。由此便世代相传。元朝时期,统治者将子民划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不堪压迫的张君后代,便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了二等公民色目人之一的
回族。
到了清朝,
张记煎饼铺已迁至天津西大湾子,掌柜张兰,乃张青的十三代重孙。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途经天津三岔口上岸巡视观景,一路遛到张记
煎饼铺前,饶有兴趣地品尝
煎饼卷大葱。吃惯山珍海味的皇上,
头回吃到煎饼卷大葱,很是新鲜,又味美爽口,便吃的太急,有些犯噎,遂让张兰上一碗汤。煎饼铺从不卖汤,情急之下,张兰夫妇将煎饼撕碎,撒上葱花香菜,点上
香油、盐面,用开水一沏端了上来。不想皇上龙颜大悦,连说好吃,问张兰是谁做的。张妻被叫出来,皇上一指
汤碗,问:“叫什么名字呀?”妇人以为问她
姓字名谁,便道:“郭八。”乾隆一听,说:“
锅巴倒也合理,锅上的嘎巴嘛!再加个菜字,叫锅巴菜就更好。”第二天,一位
御前侍卫来到张记煎饼铺送来二百两赏银,并对张兰高声叫道:“你的
大福来了!”随即张兰方知昨天来的老爷子乃是当今皇上,忙叩头谢恩。
从此张兰将店铺字号改为大福来,
煎饼铺改为锅巴菜铺,专营锅巴菜。为不负皇恩,张兰对煎饼汤做了两大改进。一是煎饼原料由小米加黄豆改成
绿豆加大米。以更适宜天津口味;二是将
白开水改成素卤,外加
小料。从而张兰创制出有别于煎饼汤的原始天津锅巴菜,素香风味的天津锅巴菜从此诞生。
锅巴菜问世以后,大受欢迎,效仿大福来的锅巴菜铺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起来。到清
光绪年间,大福来掌柜张起发对
大福来锅巴菜制作工艺又进行了三项重大改进,即大小卤制,香菜根
炝锅和卤
香干片。从而使大福来锅巴菜格外好吃,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大福来锅巴菜工艺从此正式定型,世代相传。
一九五六年,
大福来张氏末代掌门人张凤祥积极拥护政府号召,参与了
公私合营,大福来开始由私企转为国营,大福来锅巴菜工艺由张氏家族传承改为了以
师带徒传承。虽张氏传承不复存在,但从配方到
操作规程一直沿袭传统未变。多年来大福来在津门锅巴菜市场的领军品牌地位始终不可动摇。一九六三年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天津视察,品尝了天津
大福来锅巴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福来锅巴菜成了天津独具地方特色,外地绝无仅有的标志性特产。
文革中,大福来一度更名为“新胜利早点部”、“西大湾子早点部”。一九八零年,天津
红桥区饮食公司顺乎民意,恢复了
大福来字号。一九八六年,书法家赵丰知老先生欣然命笔,为大福来题写了匾额。一九九一年,大福来正式成为国家
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