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状裸甲藻
多甲藻科裸甲藻属单细胞
植物体为单细胞,球形、椭圆形、卵形,背腹扁平。横沟明显,多数左旋,罕为右旋,横沟将植物体分为上、下锥部,位于腹面的纵沟长度不等,多数略伸入上锥部。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薄壁由多数相同多角形小片组成;表面平滑、罕见具线纹或纵肋纹的。鞭毛 2条,色素体多数,盘状、狭椭圆状、棒状,周生或辐射状排列,呈黄、褐、绿或蓝色。有的种具有藻胆素。有些种类无色素体,营养方式为异养型。具或不具眼点。具一个间核型细胞核
形态特征
藻体单细胞长卵形,背腹近圆形,体长48-65μm,宽30-43μm。上锥体近锥形,顶端平截,下锥体锥形渐细。横沟较深,位于细胞中后部,纵沟从顶端下部起始直至细胞底部,顶沟窄细,起始于纵沟前端,环绕顶端,延伸至接近底部。细胞核大,位于藻体中央,多色素体,小,黄褐色。该种一般为链状群体,16-32个细胞。休眠孢囊球形,直径50μm,表面网状。
生长环境
生长在河口、海湾。
分布范围
西欧(包括地中海),西非、印度洋、东南亚、中国、日本、南及东南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西海岸、哥伦比亚、巴西南部南大西洋等。
危害
传播方式
无意引入:链状裸甲藻包囊可以偶然通过水产和渔业活动传播,例如牡蛎笼和贻贝绳索传播。
船压舱水:压舱水可以将该种远距离传送,到达新环境。
水流:可以将该种远距离扩散。
来源:Gymnodinium catenatum不是塔斯马尼亚和利比里亚沿海的本地藻种,而是外来种。该种首次在塔斯马尼亚被发现是在1980年赤潮发生时,它作为其中一组成。然后在1991、1993年几次大赤潮爆发时均有出现。它还一直对利比里亚沿海的麻痹性贝类中毒事件的产生负主要责任。有证据表明该藻种是由日本、韩国等货船中的压舱水释放是带来的。
生态影响
链状裸甲藻是生长在河口、海湾的自游生物。在藻华期间,细胞分布于整个水体,在沉积物中发现包囊(NIMPIS, 2002a)。最低生长温度4℃,最高生长温度30℃。4℃-12℃生长较弱(塔斯马尼亚种),在11℃不生长。水温在12-18℃发生藻华。环境温度小于10℃藻华终止。在25℃-3℃生长很差(塔斯马尼亚种)。17-28℃快速生长,18-22℃生长最好。在35℃下,30分钟-几小时可以杀死该藻。最小盐度15‰,最大盐度35.5‰。
链状裸甲藻产生的毒素(贝毒和膝口藻毒素)属于麻痹性贝毒。研究显示,大多数爆发是在温度低于25℃(Garate-Lizarraga et al., 2004). 当细胞被贝类(牡蛎、贻贝、扇贝)食用后,毒素释放。引起食用者中毒(NZFSA, 2004)。极端情况下,引起肌肉麻痹、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在墨西哥三次爆发的赤潮中,有460人中毒,32人死亡。新西兰的贝类曾经被PSP污染。链状裸甲藻会对野生和养殖的贝类产业带来威胁,导致巨大经济损失(NIMPIS, 2002a;NIMPIS, 2002c)。
管理方法
链状裸甲藻是高毒性种,对未引入海域区,应加强检测、控制、清除和长期管理。
参考资料
裸甲藻属.中国百科网.
链状裸甲藻.青岛海洋科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4 13: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危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