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粉背蕨
凤尾蕨科粉背蕨属植物
银粉背蕨(学名: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mél.) Fée)是凤尾蕨科、粉背蕨属的小型蕨类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先端被披针形;叶簇生,呈红棕色,基部疏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片五角形,基部三回羽裂,长圆状披针形,裂片三角形或镰刀形;孢子囊群圆形,成熟后彼此汇合成线形,孢子三角状圆球形,呈黄绿色。德钦粉背蕨为银粉背蕨的变种,与原变种的不同处为叶形、鳞片均同银粉背蕨,但叶片下面具亮黄色的粉末。
形态特征
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直立或斜升(偶有沿石缝横走)先端被披针形,棕色、有光泽的鳞片。
叶簇生;叶柄长10-20厘米,粗约7毫米,红棕色、有光泽,上部光滑,基部疏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片五角形,长宽几相等,约5-7厘米,先端渐尖,羽片3-5对,基部三回羽裂,中部二回羽裂,上部一回羽裂;基部一对羽片直角三角形,长3-5厘米,宽2-4厘米,水平开展或斜向上,基部上侧与叶轴合生,下侧不下延,小羽片3-4对,以圆缺刻分开,基部以狭翅相连,基部下侧一片最大,长2-2.5厘米,宽0.5-1厘米,长圆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有裂片3-4对;裂片三角形或镰刀形,基部一对较短,羽轴上侧小羽片较短,不分裂,长仅1厘米左右;第二对羽片为不整齐的一回羽裂,披针形,基部下延成楔形,往往与基部一对羽片汇合,先端长渐尖,有不整齐的裂片3-4对;裂片三角形或镰刀形,以圆缺刻分开;自第二对羽片向上渐次缩短。叶干后草质或薄革质,上面褐色、光滑,叶脉不显,下面被乳白色或淡黄色粉末,裂片边缘有明显而均匀的细齿牙。
孢子囊群较多;囊群盖连续,狭,膜质,黄绿色,全缘,孢子极面观为钝三角形,周壁表面具颗粒状纹饰。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400-3900米的灌丛间岩石缝中或路边墙缝隙中。性喜阳也耐阴,耐寒也耐旱,喜生长在疏松的钙质土壤中,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也能生长。亦耐半阴,极耐干旱,遇久旱不雨叶片便弯曲,稍有潮湿即舒展,但在中国北方地区要求要有强阳光照射,在偏南而稍阴的坡地也能适应。
分布范围
分布于尼泊尔、缅甸、印度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西、浙江、台湾、云南等省区分布最多;在中国云南分布于会泽、邱北、广南、西畴、文山、澄江、路南、昆明、宾川、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和贡山等;在西藏分布于拉萨、达孜、日喀则、曲水和波密等地。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为分株或孢子繁殖。银粉背蕨依靠孢子传播繁殖。银粉背蕨分株繁殖不易成活,即使是全株移栽,如栽培环境不宜,管理不当,亦不一定能成功。有些地区引种野生苗,宜在秋末初冬或者早春新芽尚未萌动时进行,一般都能成功。在园林育种工作中,主要采用播种孢子的方法进行有性繁殖。
银粉背蕨的孢子囊群,着生于叶片小脉的顶端,成熟时混合成条形,这时便可采收。收集孢子时,应挑选具有成熟的孢子叶,用洁净的纸袋或塑料袋将叶片装入袋内,略经晾一晾,便将孢子轻轻弹入袋内。在收集和弹取孢子的过程中,要防止污染和不同品种的混杂,保持种子的纯洁性。
播种前,可挑选大小适宜的土陶盆作为播种苗床,基质可用森林腐叶土2份、山泥土2份、石灰岩风化土3份、砂质菜园土2份、蛋壳粉1份(或少量的消石灰)配制。基质配好后,要充分混合,曝晒数日,或整细过筛,再用3000倍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严格进行消毒处理后,才能上床使用,装盆时,培养土应低于盆沿2厘米,用小木板刮平压实,然后再均匀地把孢子抖播在苗床内,不用覆土。银粉背蕨播种后,应把苗床置于盛水的浅容器中,让水分通过花盆底孔,缓慢地将播种基质湿透,然后盖上玻璃,置于半荫蔽温暖而又湿润的地方,进行播后的管理。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
银粉背蕨播种以后,初期基质要保持绝对的湿润,大约2-3个星期的时间,孢子发育成原叶体,这时基质不能太湿,以利原叶体受精。银粉背蕨雌雄配子体互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精心管理,水分不宜过多,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70-75%为宜,苗床温度控制在20-22℃,保持床内空气清新。当原叶体发育长出真叶后,要有适宜的光照,在基质渗透性良好的前提下,还要保持一定的土壤墒情,待其小苗的根状茎长出3-4片真叶后,便可用播种基质进行盆栽。
栽植
银粉背蕨的栽培,大多采用头年播种的幼苗,在3-4月的旺盛生长期,带原土取苗栽培,成活率才高,因为银粉背蕨的直根较为发达,故而能在山石缝隙中生长,一般分株或引种野生苗都不易成活,所以只能采取培育幼苗的方法进行栽培。
栽培前,要挑选大小适宜的釉质陶盆或紫砂质陶盆。基质用石灰质土壤较为理想。这种土壤配制也较简单,材料随处可取,一般可用森林腐叶土2份、石灰岩风化后形成的山泥土3份、砂质菜园土2份、经过长期发酵腐熟的腐殖土2份、消石灰l份配制。配好后再经过数日曝晒,整细过筛,便可上床使用。这种培养土的pH值大多在6.5-7.5之间,表现为中性。栽培时,花盆要清洗浸泡,再用数块瓦片棚盖花盆底孔,周围用土炭块填上,一般厚度为2厘米左右,上面再填培养土。操作时,带原土取苗植于花盆中央,注意栽培不宜过深,根系要伸展自然,不能损伤根系,周围填土不宜过重压迫,必要时,可将花盆在地上抖动几下,使其根系和基质密贴即可;盆土不宜过满,一般离盆沿2-3厘米为宜。栽好后用细孔喷壶把水喷透,花盆置于荫蔽湿润的地方,用雾状喷水的方法,缓苗7-10天,待其完全恢复生机后,便可进行正常的管理。
养护
施肥:银粉背蕨,性喜土壤肥沃,生长期需要一定的养分。一般栽培大多采用麻酱渣、豆糟、花生麸等沤制的液体肥料,这些肥料虽然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但是这种肥料气味较浓,臭气也大,特别是置于室内莳养和观赏,确实感到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根据大多数莳养蕨类植物的经验,莳养者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垃圾沤制成绿肥。具体作法是:先用少量的骨粉(猪骨头经高压后成粉)和草木灰,放在缸内,加水3-4千克浸泡,然后加入生活中剩余的菜叶子(树叶、绿卓也可),一般经过30-40天的沤制,菜叶便完全腐烂,然后取其清液用作追肥,平时定期加入菜叶和水,肥料就可不间断的获取了。银粉背蕨适宜施用这种绿肥,在3-6月的旺盛生长期,可每星期结合浇水追施一次,取原液0.5千克,加水1千克,充分混合后浇灌,夏季施肥水分加倍,采取浑水浇花的方法进行浇灌。秋季施肥可用春季施肥的浓度每10天左右追施一次,冬季停施。
浇水:银粉背蕨性喜湿润,但是,在原生长地有较强的耐旱本领,若遇久旱不雨,它卷叶休眠,当雨水来时又展叶生长。人们引种栽培大多使用培养土,这种培养工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这种腐殖质本身就含有植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同时,它能吸附很多的水分,因此,在给银粉背蕨浇水时,就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合理进行浇水。蕨类植物性喜湿润,不但要求土壤中不能缺水,而且空气湿度也应适宜,就其生长期对水分的要求来说,春季可每隔2-3天浇水一次,置于干燥环境的植株,还可在花周围洒透水,使其蒸发而增加空气湿度。夏季置于室内凉爽的地方莳养,可在每天上午8-10时浇水一次,傍晚移至室外,再喷水一次,使其土壤再次湿润,秋季浇水可适当减少,但是土壤不能过于干燥,若是盆底排水孔畅通,水浇多了也不至于造成多大的问题。以浇水量来说,有经验的莳养者所浇的水正好渗到花盆底部,排出少量水分为宜。冬季浇水更少,一般见土壤表面干白时浇水。
光照:银粉背蕨性喜柔和的阳光照射,不耐烈日曝晒 在自然界巾,阳光强烈的季节大多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所以它能忍受夏季的光照;在引种栽培置于室内观赏的植株,春秋冬三季,必须将其放在通风向阳的位置,使其充分接受从东南和西南方向射进来的阳光,植株才能在光合作用中旺盛生长,积累更多的养分,为其越冬于丁好物质基础;夏季必须为其创造—个半荫蔽、湿度大、很凉爽的小环境,特别是不能让中午的强阳光照射,以免灼伤叶片和根系,但也不能长期放在庇荫而又不通风的环境中,否则容易造成叶片枯萎而影响观赏价值。控制银粉背蕨的光照,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从下午9时至下午5时应子以有效的遮荫,而舂、秋、冬三季则可进行全阳光照射。
温度:银粉背蕨性喜温暖,但在阳光适宜的冬季山能耐寒;它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5℃,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如果光照合理,植株长势就特别好,从其生长地域来看,生长在中国北方的品种能经受-15℃的低温;耐热品种能在38℃的环境中越夏,所以,中国各地部可引种栽培,也不存在越冬过夏难的问题。
主要价值
药用
银粉背蕨是一味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在《湖南药物志》及《宁夏中药材手册》等诸多医药典籍都有记载,全草可以入药,具有活血调经,补虚止咳,解毒消肿,利尿通乳的功效。银粉背蕨全草可以入药。全草含有还原性物质、鞣质、皂苷、黄丽苷,叶含粉背蕨酸、蔗糖、黄丽苷类化合物。性味苦而涩,性凉。清热、解毒、愈疮。主治链诛合成毒,尤其能解乌头中毒、愈疮,治精腑肾脏病、热性腹泻、肉食或肾虚早泄、疮疖痈毒。
观赏
银粉背蕨根状茎直立斜展,外被棕红色鳞片,近似五角星状的大型叶片,宜于中国各地盆栽装饰室内。其株型小巧,叶型奇特,可用在水石盆景和假山上作绿化点缀材料。
植物毒性
银粉背蕨具有致癌物质,切不可误食。
参考资料
银粉背蕨.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银粉背蕨.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0:3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