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砖
铭文砖名词
古字砖是指砖上带有文字,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古砖。
字砖是特殊的文物品类,长期以来弃置田野农舍,荒山僻壤。明止堂字砖馆现藏有三万古字砖。
起源与沿革: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也是唯一数千年文化一脉相承、没有“断线”、直到现代的文明古国。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大的“作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建筑所用的材料,在古代,主要是砖、木、石、土,到近现代,才增加了各种金属、玻璃及一些复合材料、化工材料。对应于各古文明发祥地,有着各自特色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之形成,是由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或者说自然条件与各个地区的古文明的文化背景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主要发展石结构,古巴比伦地区主要使用生土建筑,我们中华地区则以砖木结构为主。间有石结构和纯木结构的建筑,其所占比例非常之少。而且几乎所有的石结构建筑如石窟、石塔都是中古时代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从印度等地传入的。中华文明早期的浙江河姆渡文化中的干栏式建筑属纯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在浙江已经难觅这种干栏式建筑的踪影,只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偶然可见纯木结构的建筑,但为数也已经不多。西北地区的窑洞民居,可以归属于“生土建筑”,现在已成历史陈迹,且数量不多,也可不论。砖木结构为中华建筑文明的特色结构、标志性结构,此说当可成立。
砖木结构所使用的材料,顾名思义,主要是砖瓦和木材,其他还有石材、泥土、石灰等辅助材料。这几类物质,木、石、土、灰,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天然材料,人类只需选择性地采集、搬运,即可使用,只有砖瓦材料,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程序,包括高温烧造,才能成为合用的建筑材料。如果说古埃及、古希腊的石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彼时彼地古代先民征服坚硬石块的伟大毅力与创造出至今叹为观止的石雕艺术,则中华文明环境中孕育出的砖木结构,创造出高质精美的砖瓦文化,是体现了我们中华各民族祖先的高度科学技术与民族艺术的完美结合。砖瓦的烧造技术,在早期,可能受到陶瓷烧造的启发。陶瓷烧造是我们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一份伟大贡献。砖瓦在建筑结构中得以占据重要地位,与陶瓷烧造技术的关系不容忽视。中国的核心区域位于地球北温带,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木材的获得比较容易,加上发明较早的陶器烧造技术,两者结合,形成以砖木结构为特色的建筑文化,就再自然也不过了。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久以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文字的作用,把文字的功能地位抬得很高,以致《淮南子》中有苍颉造字而“天雨粟、夜鬼哭”的传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砖瓦上附有文字或图案化的文字,就成为十分自然的现象。如果我们把附着在砖上的文字称为“字砖”,那么,如今我们可以见到字砖的形成途径大致包括了模压、硬器刻划、毛笔直接书写这三种,而其中绝大多数系模压形成,由硬器刻划和毛笔直接书写形成的字砖比较罕见。
最早字砖1987年是古砖研究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那年夏初,山东省邹城文物馆管理处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调查时,在峄山镇张庄村征集到两块字砖。据当地村民告知,这两块砖出土于张庄村西北约五百米处的一座古墓葬,这里是周代邾国故城。两块墓砖大小基本相同,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5厘米,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文字内容大致相同,一面漫漶不清,一面字迹较清晰,刻有三行十一字,可识者不及一半。从这几个识出的字的内容推测,应是对死者生平的介绍和悲悼之情,所以专家认为这是相当于后世墓志性质的铭文砖,时代为战国早期。是年秋,陕西省考古文物工作者在临潼发现一座战国时代竖穴砖室墓葬,出土了一批印有文字的战国青砖以及陶器和漆器,不仅为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而且把我国用砖砌墓筑墙的历史推前到春秋战国时期。这座墓室系砖木结构,墓室用大小一致的整砖四百五十九块,残、半砖十六块砌成,砖上分别印有“宫屯”、“芷”等文字四种三百九十九个。另有九块砖上刻的文字符号不甚清晰,难以确认。
1987年考古发现的这两个字砖例子,其意义有二:一是把字砖的历史提早到战国时期,二是发现字砖的地点一在山东,一在陕西,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字砖的存在已不是局部地区的个别现象,提示我们很可能在战国之前已有字砖了,只是我们尚未发现而已。中国是陶瓷古国,古陶瓷的烧造技术发展甚早,在黄河流域的一些遗址中,已经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古陶器。而古砖烧造与陶瓷烧造在技术和材料上十分相近,我们注意到,在陕西临潼附近,有西安半坡遗址,在山东邹城附近,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地均有悠久的烧陶史。不难推测,山东、陕西发现之早期字砖,与早期烧陶技术存在一定的关联。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字砖文化与古陶文化密切相关。
字砖文化的载体——砖甓,还与中国建筑文化的特色密切相关。中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因此,砖块的烧造是中国建筑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字砖文化的基本条件。据现有资料,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古砖是陕西扶风县云塘出土的西周残砖这是不完整的四角带乳钉的薄砖,见《考古文物》1980年第二期。此外,据2000年4月24日《扬子晚报》报道,陕西宝鸡市全家崖遗址发现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一批文物,其中包括有砖,此砖如果经科学鉴定确实可靠,则砖的烧造技术可以回溯到六、七千年以前,那么,在二三千年前出现带有文字的字砖文化,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从字砖存在的时间看,上自战国,下及汉唐,乃至于宋代,在纸张虽已发明、但尚未普及的时代,从字体到数量两个方面,都不亚于简帛书。周代后期流行在蔡、楚、吴越一带的鸟虫篆,奇伟瑰丽,是中国古文字中的一朵奇葩,在秦汉时期的简牍书中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但在字砖文字中却可以见其芳踪,成为明清时代篆刻印章中“鸟虫篆体”取法的原始材料。可以说,字砖文化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环节。
幸运的是,时至今日,字砖大量出土,引起了学人的注意。李学勤先生早在1994年就考察了山东邹城峄山镇的字砖并作了初步研究;可以说一块块字砖就是中国的书法史、篆刻史、印刷术、社会民俗、度量衡等科学艺术、历史标尺……如何让字砖不再粗鄙、不再被遗弃、不再被视如垃圾,建立字砖学,才是最好的历史交代、最好的让古物活起来、最好的文化光大。
其他相关明止堂收藏古砖三万余块,陈列面积近4000平方米。古砖年代从春秋战国到中华民国,主要是秦汉至南朝。馆内陈列年号砖,记事砖,吉语砖和画像砖,它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精品最全,有突出特色的古字砖专题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字砖最多的陈列馆。
明止堂中国字砖馆是经上海市嘉定区社会团体管理局注册登记的非盈利社会组织,是一家民间古字砖博物馆,曼吉磁贴每年为明止堂资助300万元。明止堂古字砖的收藏缘于堂主朱明歧对古籍的收藏,现藏古籍万卷,其中不少是宋元刻本。中国字砖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设在明止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担任《字砖研究》期刊总顾问。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和原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朱瑞熙担任顾问。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明止堂古砖保护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世界最美的图书馆-----嘉定图书馆举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朱岩石副所长亲自前来揭牌并讲话。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为明止堂题词:“古砖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当妥善保护认真研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9 09:3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