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池洞镇铜鼓岭位于铜鼓村后山,是广东省出土铜鼓最多的一个地方。据史记载:“铜鼓,高尺余,广二尺,纹饰精巧,悬而击之,其声颇震,宋嘉泰元年,信宜民得之地中。次年山洪发水,复涌出一面。”始后因出土铜鼓多达8面,(近代先后于1976年5月、1978年1月10日、1979年3次出土铜鼓3面。)此地被命名为铜鼓村。
传说
铜鼓村在汉朝原是方氏族群居住,曾经有叫方嘉的人做到西瓯国丞相。拥有多面铜鼓,当时池洞扶参至闸岭一带溪垌都老都听方丞相家族号令。
丞相家族有良田千顷,奴婢千人,吃饭的时候敲小铜鼓,聚集各寨族老议事则敲大铜鼓。小铜鼓、大铜鼓声音不同区分事情的紧缓。
铜鼓有专人管理,管小铜鼓的叫朝晏,小铜鼓敲三下,全崩坳河埌垌都能听到。(大概指铜鼓垌吧)三声小铜鼓响,人们就知道吃饭时间到了,因此今天我们信宜人还有在词堂打钟吃饭的习惯。把吃早饭叫『嘿朝』,吃下午茶叫『嘿晏』,吃晚饭叫『嘿晚』。
管大铜鼓的称作司姆,司姆倒转读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巫师』了。巫师管理的大铜鼓是不能乱敲的,平时放在地面上,用时绳钩绞起井字木架上,绳子叫『箩皮』,铁钩『洋钠』。大铜鼓响表示有重大事情,如军事情况、祭祀、议事等。
后来方丞相与秦朝朝廷抗衡,兵败被灭族,方家族人逃亡,因大铜鼓携带不便,都被掩埋了起来。这是信宜铜鼓村多有铜鼓出土的原故。
道路
原207国道经铜鼓坳入里五,再通朱砂,道路弯多路窄,早已不符发展所需,2001年取直拓宽207国道,207国道信宜朱砂至池洞路段自2002年3月建成通车以来,信宜池洞铜鼓岭路段因其频发车祸引来越来越多市民和网友关注,很多人通过车祸认识了“铜鼓岭”,被网友称为“事故黑点”,甚至有网友直言铜鼓岭成“夺命岭”。
国道207线信宜段从池洞铜鼓岭岭顶至塘埇连续下坡弯路长达3.8公里,坡陡弯急。中间有一段较为平坦的路段,不熟悉地形的司机往往在平坦处加速,207国道k3355+700米弯道处弯急往往转弯不及,刹车失灵,致使车辆冲过对面马路发生侧翻,如果撞上对面正常行驶的车辆则伤亡及损失更为严重。
公路部门的工程师说,此处事故多发,除了地形方面的原因外,司机长途驾驶疲劳,货车超载、超速也是一个原因。出事的大多都是货车,而且都是不熟悉地形的外地司机,本地的司机因为熟悉地形,经过该路段时车速都很慢,很小心。
2009年3月对急弯处进行加宽;调整弯道路段现路面横坡;将弯道边坡外移,改善行车视线。2010年10月,207国道池洞铜鼓岭事故多发路段改造工程已顺利完工,改造后的国道路面宽阔、公路标线、安全标志醒目,原来急弯位置增设紧急避险场并对急弯处进行了加宽;弯道路段路面的横坡进行了调整;弯道边坡外移,大大改善了行车视线。
风光
铜鼓河源出信宜里五大山,在铜鼓岭处直下河谷平原,铜鼓岭峡谷山瀑叠生,以溪为托,沿溪游步,绕山环,沿途可观赏到很多的梯田、峭壁、溪石、飞瀑及山居民家乡土风情。
冼太夫人是公元六世纪时的岭南百越族女首领,一生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功绩卓著,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更被民间尊称为“岭南圣母”,在广东、海南、东南亚等地有广泛影响。在粤西,俚僚后人为纪念冼太夫人而在各地兴建了许多冼太庙。
信宜铜鼓冼太庙位于池洞镇铜鼓村,1955年前,冼太庙内存铜鼓一面,鼓宽约100cm,通高约60cm,其器型硕大,花纹细致,鼓面大于豉身,边缘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环排鼓面边缘,鼓面中心凸起太阳纹饰,八光芒辐射针状纹,十组晕圈纹,每组三弦线,鼓身饰云雷纹。冼太庙铜鼓中心鼓面破损,约50平方cm,鼓旁4耳,水平吊挂木架之上,尚能敲响,文革期间,冼太庙遭拆除,铜鼓运放池洞镇邮电局,后不知所踪.现庙系上世纪90年代复建,座落在风景优美的铜鼓河旁边,是研究俚僚文化传播的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规划
以铜鼓河为依托,发展俚僚文化的观光旅游农业:开发铜鼓岭民俗旅游区,建立乡土特色景点(栏杆、水车、乡村农具展览等),恢复铜鼓歌舞、人班戏、木头鬼、春牛舞、山歌等具粤西民俗色采的文化表演。设立俚僚农庄食街、俚僚风情工艺品商铺等。
美食
食惯嘴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池洞镇一户姓谢的农民,在村里大道旁边开办小食店,以经营粉皮为主。为了使自己的粉皮具有独特风味,他苦心钻研,经过数年多次试验摸索,终于制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粉皮,以其嫩滑,软韧吸引八方食客。
一位旅居马来亚侨胞,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记起儿时吃过河粉,便找到该店一吃为快,他说:可能是食惯嘴了,还是家乡的粉皮好吃!
吃了又来,习以为惯,谓之食惯嘴。 店主听了突然得到启示,他正想为自己的小店起名,就以“食惯嘴”作小店名了,由于粉佳店名有特点,小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久而久之连这条村都叫食惯嘴了。
“食惯嘴”粉皮的主要特点是粉薄、幼嫩、香滑、软韧、细条均匀、美味可口。
黄焖氹仔鱼
氹仔鱼养殖历史上溯到唐朝,咸通年间(860~874)信义、茂名等县(今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区农民在房前屋后挖凼蓄水养鱼和防火灾。后又在稻田中散养鱼,鱼稻双收。山区农民生活或生产灌溉所需储水,于是在房前屋后的田间筑挖小水池(当地人称叫氹仔或曰凼)。
引山泉经年流入,建坝口源源排出,有源头活水,池水清澈非常,其水质是足可令人啧啧不已。
信宜山区农民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山区千泉百溪终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经处引水筑氹放养鲩鱼,投喂青草和杂粮等天然绿色植物。因其独特的微流水绿色食品养殖,肉质鲜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营养价值高,大异于其他的塘鱼,这种优势,得益于氹仔鱼生长的时间长,山里氹仔面积小,营养充足;种类单一,没有异类的角逐,生息时间较足。
将氹仔鱼处理后,斩大件备用,把姜洗净,拍烂备用,烧镬下油,将姜爆香,溅绍酒,然后加入泉水,把鲩鱼放入,再放入支竹,中火焖至鱼熟,加入酸柑汁或柠檬汁少许,适量盐、糖、胡椒粉调味,最后加入少许花生油煮开,放入葱段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