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
安徽省铜陵市辖区
郊区,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地跨长江两岸,全区总面积577.7588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约在北纬30°54′24.75″,东经117°47′44.46″。郊区辖2个街道、1个区直管社区、5个镇、1个乡,截至2023年末,郊区常住人口16.1万人,城镇化率44.1%。
建置沿革
1956年10月,铜陵县横港乡(郊区前身)划归铜官山市领导。
1957年2月18日,横港、铜兴两乡合并,成立铜港乡。
1958年10月,铜港乡改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体制。
1959年4月,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改为铜港人民公社,同时成立管理委员会。
1960年12月,成立铜港区人民委员会(辖铜港公社、狮子山公社、新庙公社)。
1963年3月,撤销铜港区,同时撤销狮子山公社和新庙公社,恢复铜港公社建制。
1964年7月,铜港公社隶属铜陵特区。
1968年3月,成立铜港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2年1月,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郊区、市农林水利局、铜港公社合署办公)。
1974年4月,撤销铜陵市郊区革委会,恢复铜港公社革委会。
1976年5月,恢复郊区革命委员会,与铜港公社合署办公。
1976年6月,撤销铜港公社革委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
1981年12月,成立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隶属铜陵市人民政府领导。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4年12月,铜陵市实施区划调整,铜陵县(现义安区)大通镇整建制划归郊区管辖。
2018年10月,铜陵市实施区划调整,枞阳县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划归郊区管辖;郊区东郊办事处划归铜官区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郊区辖2个街道、5个镇、1个乡:安庆矿区街道、桥南街道、铜山镇大通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灰河乡。区政府驻大通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郊区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地跨长江两岸,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依山襟江含湖,地跨长江两岸,贯穿皖江四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南集中区一河之隔,位于铜池一体化的核心地带,中心位置约在北纬30°54′24.75″, 东经117°47′44.46″。全区总面积577.7588平方千米。
地形地势
郊区境内平原、丘陵、台地、沙洲和低山多种地形齐备,北部临江为冲积平原,海拔在8~10米左右,呈狭长状态,地势开阔平坦,以长江漫滩阶地为其主要地貌形态。南部及东南部多为低山地区,海拔高度一般在300米~500米左右。其地貌形态几乎都是由泥盆系和志留系石英砂岩组成,中部则为切割硝碎的二阶台地丘陵,大多为石灰岩组成,低山及丘陵均为西南至东北走向,几乎都是褶皱山,而断层山则少见,地形趋势是东南部低山、丘陵连绵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山脉一般都低缓,少险峻。铜山镇以丘陵和山前地貌为主,灰河乡以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地貌为主,安铜办事处属山地地貌,大通镇、桥南街道由浅丘陵和沿江滩圩地貌构成。
气候
郊区系中亚热带北缘向北亚热带南缘过渡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较丰富,但降雨量分配不均。无霜期较长。春夏多雨,盛夏炎热,秋季干旱,冬季较温和,春秋较短。
水文
郊区主要溪流有:姚溪、长河、郎冲涧、木排河、显化河、后河、东边河、西边河、中间河、戴冲河等。湖泊及界湖有:上下套湖、桂家湖、长湖、祠堂湖、白浪湖、枫沙湖、马料湖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5年末,郊区有耕地面积1795公顷,其中水田1219公顷,水浇地576公顷;林业用地面积8105.1公顷;水产养殖面积909.2公顷。
矿产资源
郊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有金、铁、铜、锰、硫、煤、石灰石、石英石等,储量丰富。其中:金矿储存合金数量约3吨,原矿含金量4~5克/吨;铁矿磁铁矿产量150万吨,原矿绝大部分为褐铁矿,含铁量46~65%;铜矿产量220万吨;硫矿储量50万吨,含硫量30~42%,原矿为硫铁混合物;煤矿地质储量600万吨;石灰石储量有2亿吨。
森林资源
截至2018年末,郊区林业用地面积13.01万亩,有林地面积11.07万亩,湿地面积2.8万亩,古树名木35棵。林地面积中公益林地面积6.14万亩,占林地面积47.19%,商品林地6.87万亩,占林地面积52.81%。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28.32万立方米,亩均蓄积2.63立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27.87%,林木绿化率30.01%,林业产值7000万元。
植物资源
郊区粮食作物有水稻、麦类、薯类、豆类、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油料、棉、麻、茶叶、生姜、大蒜、蔬菜、水产、食用菌、林果、笋竹、苗木花卉等。
人口
截至2018年末,郊区户籍总人口81936人。全年出生人口716人,出生率为8.72‰,比上年下降1.9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670人,死亡率为8.16‰,比上年下降0.4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56‰,比上年降低1.49个千分点。
截至2019年末,郊区户籍总人口255886人。全年出生人口2641人,出生率为10.35‰;死亡人口1402人,死亡率为5.49‰;自然增长率为4.86‰。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郊区常住人口为164233人。
郊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满族、侗族、壮族、苗族、藏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彝族、布依族共13个少数民族。
截至2021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54458人。全年出生人口1627人,出生率为6.38‰,比上年降低2.5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427人,死亡率为5.60‰,比上年降低0.9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78‰。全区常住人口16.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27%。
截至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29%。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1%。
政治
区委书记:王所宝
副区长:朱宁
经济
综述
2018年,郊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12.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80.37亿元,增长0.3%;第三产业增加值28.85亿元,增长-0.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75.5:21.5转变为3.2:71.2:25.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约66.1%,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
2019年,郊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34.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6.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35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67.7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56.01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为7.7︰50.5︰41.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2.9%,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5862.8元。
2020年,郊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36.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66.85亿元,增长0.2%;第三产业增加值58.55亿元,增长0.9%。三次产业结构为8.3: 48.9:42.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0.8%,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2021年,郊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53.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1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2.05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60.14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为7.3:53.5:3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5.3%,比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5万元/人。
2022年,郊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5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79.8亿元,下降0.8%;第三产业增加值63.2亿元,增长3.2%。三次产业结构为7.4:51.7:40.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2.6%,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万元。
2023年,郊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59.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1%。第一产业增加值11.6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9.28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8.78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为7.3:49.6:43.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0.5%。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9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城镇投资同比增长23.8%。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1%;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4.4%。从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7.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7亿元,增长34.5%。商品房销售面积17.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5%,商品房销售额5.2亿元。
在建项目140个,其中,房地产项目2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2个。
202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2.4%。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7.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7.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0.4%。工业投资下降17.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下降51.5%。商品房销售面积1.45万平方米,下降81.4%,商品房销售额0.80亿元。
在建项目174个,其中,房地产项目1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4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3个。
财政收支
2021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0.84亿元(含海关税),占预算的158.59%,同比下降1.56%。其中,上划收入12.59亿元,占预算的253.91%,同比下降5.6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3亿元,占预算的100.61%,同比增长5.65%。分级次看,乡、镇、办事处共组织收入3.24亿元,占预算的106.91%,同比下降3.50%;经开区及区本级共组织收入17.60亿元,占预算的174.06%,同比下降1.19%。主要税种完成情况如下:
增值税15.42亿元,下降6.27%;企业所得税1.59亿元,下降47.52%;个人所得税1669万元,增长46.4%;城市维护建设税5273万元,下降8.10%;房产税1644万元,增长12.6%;印花税1184万元,增长4.69%;车船税284万元,增长3055.56%。
2021年,全区共完成财政支出15.09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46.83%,同比增长9.20%。从预算级次看,乡、镇、办事处共支出1.70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00.83%,同比增长4.02%;区本级(含经开区)共支出13.38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55.88%,同比增长9.89%。
2023年,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4亿元,增长5.2%。其中,税收收入 7.0亿元,同比增长1.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82亿元,同比下降4.1%。重点支出项目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47.4%,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下降10.8%,卫生健康支出下降16.0%,教育支出增长2.9%,农林水支出增长10.8%。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3 元,同比增长9.5 %。按常住地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1 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310元,增长10.5%。全年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41695 元,同比增长8.0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552元,增长13.3%。
第一产业
202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82627万元,同比可比价(下同)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111489万元,同比增长6.4%;林业产值3501万元,同比增长2.6%;牧业产值29865万元, 同比持平;渔业产值31072万元,同比增长5%。
种植业
202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035.5公顷,比上年下降4.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25.1公顷,下降2.6%;棉花播种面积357.4公顷 ,下降62.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432.9公顷,增长1.7%;蔬菜、瓜果播种面积2795.9公顷,下降6%。
全年粮食产量183731吨,比上年增长2.8%;油料产量12643.20吨,下降3.5%;棉花产量306吨,下降55.6%;蔬菜、瓜果总产量78513.3吨,增长2.5%。
202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451.6公顷,比上年增长1.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650.3公顷,增长0.4%;棉花播种面积259.2公顷,下降14.2%。全年粮食产量177550.69吨,比上年增产2.3%;油料产量12950.2吨,增产0.9%;棉花产量255.4吨,减产11.6%;蔬菜、瓜果总产量82781.3吨,增产4.0%。
畜牧业
截至2021年末,全区生猪存栏16.6千头,同比增长33.4%;全年生猪出栏36.1千头,比上年增长8.4%。全年主要肉类总产量10247.5吨,比上年下降11.2%,其中猪肉产量4138.4吨,增长8.8%。禽蛋产量7835.7吨,比上年下降3.2%。全年水产品产量22760吨,增长4%。
2023年末全区生猪存栏1.6万头,比上年末减少12.7%;全年生猪出栏3.7万头,增长2.2%。全年主要肉类总产量10477.9吨,增长2.4%,其中猪肉产量4246.5吨,增长2.6%。禽蛋产量9205.8吨,增长14.3%。全年水产品产量24335.0吨,增长3.2%。
第二产业
工业
按可比价计算,2021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价总产值同比增长24.9%,其中区属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14亿元,同比下降24.9%;实现利税3.26亿元,同比下降58.6%;实现利润24.10亿元,同比下降30.8%。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715737元/人,同比11.7%;全年新进规模以上企业12家,退出1家,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4家。
2021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中,螺纹钢产量188.2万吨,下降4.7%;钢坯产量191.0万吨,下降6.1%;水泥产量(不含熟料)917.9万吨,增长5.9%.
2023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2家,全年现价总产值同比下降(下同)7.2%,按可比价计算,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区属企业实现利润13.4亿元,增长158.8%。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728378元/人。
建筑业
2021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69亿元,可比价增长9.3%。资质以上建筑业实现产值31.9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7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08万平方米,增长32.3%;房屋竣工面积10.6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
2023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73亿元,可比价增长14.0%。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93家,实现利税总额1.54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15万平方米,增长13.0%;房屋竣工面积26.6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1%。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共计76家。
202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0亿元,比上年增长4.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单位共计75家。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区共实现进出口总额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3.8%,其中出口额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98%。
2023年全区共实现进出口总额1.48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额7372.9万美元,同比增长76.0%。
招商引资
2021年,全区内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94.8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11.5%。从行业看,一产项目7个,计划投资规模10.3亿元,实际到位9.9亿元;二产项目33个,计划投资规模85.2亿元,实际到位73.2亿元;三产项目12个,计划投资规模19.2亿元,实际到位11.7亿元。完成外资7102万美元,占目标任务的102.9 %。
旅游业
2021年,全区国内旅游人数159.49万人次,同比增长19.96%;国内旅游花费11.59亿元,同比增长29.28%。全年,全区景区接待人数61.80万人次,同比增长57.53%。“最美旅游厕所”申报3所。区域内旅游厕所二维码张贴26座,覆盖率100%。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1年,组织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9家,同比增长26%。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累计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3%。全年全区共授权专利29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7件。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39件。
全年共推荐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省重点研发计划4项。遴选科技特派员10名,与江北3镇10个贫困村进行了结对帮扶,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补助2万元。全年累计完成4个批次32家企业进入“科技贷”企业库。全年全区有研发活动企业46家,累计上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2亿元,同比增长97.5%。全年共争取省级R&D经费支出“双百强”规上企业奖励资金50万元,惠及1家企业;市级创新创业专项资金366万元,惠及25家企业。全区分两批兑现区级科技创新资金166.3万元,惠及企业61家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均被评为省级C类团队,获得省、市、区三级扶持资金各600万元。
2023年,组织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增长17.1%。全年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83家,增长97.6%。全区共授权专利18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件。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38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7.2件,高价值发明专利126件,增长48.2%。
全年共推荐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11项,遴选科技特派员62名,服务全区62个行政村,获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补助6.2万元。与省农科院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所合作,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获省级支持资金14.8万元。全年累计完成5个批次83家企业进入“科技贷”企业库,全区7家企业获得“科技贷”贷款。全年共争取市级创新创业专项资金184万元,惠及企业13家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68所,其中:初中8所,小学34所(含11个教学点),幼儿园26所(公办8所,公建民营6所,民办12所)。共有学生数15053人,其中:初中生3567人,小学生6827人,幼儿4659人。共有教职工1581人,其中:中学教师328人,小学教师738人,幼儿园教职工515人。
全年新开园1所,新建幼儿园项目封顶1所,通过市级一类幼儿园验收1所。加大结对帮扶力度,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有质量的发展。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撤销10所学校(教学点);调整7所完小为教学点。投资1500多万元新建学校运动场、增添功能教室、校舍改善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教育教学设备添置。启动了周潭中心小学迁址新建项目。全年,建设完成4所乡村学校智慧课堂,提前一年实现郊区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全覆盖,完成省级乡村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启动江北三镇教育城域网与校园智能安防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全年招聘教师21名。克服疫情影响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参训率100%。在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奖教师120余名。
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57所,其中:初中8所,小学21所(含1个教学点),幼儿园28所(公办14所,公建民营4所,民办10所)。共有学生数12634人,其中:初中生2568人,小学生6655人,幼儿3411人。共有教职工1619人,其中:中学教师407人,小学教师675人,幼儿园教职工537人,其中:公办园教师126人,公建民营及民办园教师123人。
全年,创建市级一类幼儿园3所;新办公办园2所,新增公办学位540个;完成2所公建民营幼儿园回收工作。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3%以上。新建学校运动场2个,功能室改造学校11所;智慧学校城乡全覆盖目标。撤销教学点2个,调整1所小学为教学点。
建成3个托育机构,新增4所幼儿园开设托班,增加托位80个,成立老年大学85所,线下登记学员10284人,线上注册学员4258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区图书馆馆藏图书总计180000册(件),其中,电子书100000册,当年新增图书约1100册。全区区级文化馆1个、区级图书馆1个、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郊区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乡镇办综合文化站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0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1个、农家书屋62个、社区阅览室11个,电子阅览室9个、室外舞台10个、省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2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1个、市级农村文化大院1个,建成灰河乡马洼村农民文化礼堂。
2021年,区文化馆开放共接待群众21106余人次,62个农家书屋正常开放。图书馆新办读者证55个,书刊文献外借3265册次,借还人次约1183人次。全区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应急广播在线率达到90%。
持续打造“文化暖校园”、“乡村喜乐汇”、“铜山百姓春晚”、“铜山百姓春晚”、“安铜孝道文化”等文化服务品牌。积极组织创排歌舞《追风》、《我家在大通》等,诸多原创作品充分展示了郊区本土文化特色,多次参加省市演出。原创歌曲《我家在大通》荣登2021年全国乡村春晚舞台,并在央视七套播出。今年十月该节目又成功入围安徽省第三届群星奖,成为铜陵市多年来县区馆唯一入选节目。
2021年,累计拨付文化惠民工程资金107.28万元,惠及62个行政村;累计放映电影744场,农家书屋每村更新图书3968册。郊区陈瑶湖镇虾溪村农家书屋入选安徽省第三届百家示范农家书屋名单。
截至2021年末,全区现有文物2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2019年,周潭镇汤家墩遗址被评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山铜矿工人俱乐部被评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2023年末,区图书馆馆藏图书总计89615册(件),其中,电子书10万册,当年新增图书约2050册。全区区级文化馆1个、区级图书馆1个、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郊区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乡镇办综合文化站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0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1个、农家书屋62个、室外舞台10个、省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2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1个、市级农村文化大院1个,建成灰河乡马洼村农民文化礼堂。
2023年,区文化馆开放共接待群众4.2万余人次,农家书屋62个。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55594册次,借还人次约55594人次。全区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应急广播在线率达到100%。
2023年末,我区现有区级以上文物1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4家。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单位98家,其中区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家、区卫生监督所1家、乡镇卫生院5家、民营医院4家、个体诊所及门诊部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家、村卫生室72家,养老机构卫生室3家;辖区内医疗机构总人数7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57人,医师(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281人、注册护士274人,实有床位数505张,配备救护车1辆。
2023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单位101家,其中区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家、区卫生监督所1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院1家、厂矿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4家、民营医院4家、个体诊所及门诊部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家、村卫生室65 家,养老机构卫生室4家;辖区内医疗机构总人数80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05人,医师(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426人、注册护士279人,实有床位数539张,配备救护车2辆。
体育事业
2021年,举办郊区第十一届运动会暨第四届全民健身大会。举办第三届环洲半程马拉松邀请赛,参赛选手600余名。举办知名品牌垂钓赛事3场次。新建成文化站体育活动室1处,实现行政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参加人数50余人次。完成郊区国民体质监测样本监测工作,检测810人次。
2023年举办快乐健身赛事20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1个,健身路径13套,打造健身步道约8公里。
社会保障
2021年,新增实名制就业31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2%。认定就业援助对象31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12人,安置209人;安置各类就业见习人员82人;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3421人,其中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1000人、援企稳岗以工代训102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799人、就业技能培训520人。举办各类招聘会96场。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67270人,养老金发放36938人,发放率达到100%。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2520人次,发放老字号人员补助19824人次。
基础建设
2018年,郊区完成总投资1726万元的2018年度农田水利“最后一千米”,大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年底前完成上级下达的1800万元投资计划。制定出台郊区湖长制实施方案,区乡村三级河湖长开展巡河湖工作。金华村郎村中心村通过美丽乡村验收,推进安铜办牧岭村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工程形象进度约90%。
交通运输
郊区位于“一江两岸”铜陵的中心区域和联南接北的重要枢纽,铜陵长江大桥、京台高速、沪渝高速、铜九铁路、宁安高铁等穿境而过。境内拥有长江岸线16公里,其中铜陵港为国家一类口岸,是万里长江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对外贸易良港。
风景名胜
境内拥有国家级长江淡水豚自然保护区、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和悦老街、南泉禅寺以及白浪湖、祠堂湖、陈瑶湖等主要景点。现存圣公会天主教堂钟楼、大通龙泉井、大通日报馆旧址、八角亭等重点文物。其中,大通始现于西汉时期,古名“澜溪”,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为安徽的“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称。陈瑶湖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现存有鲁生烈士墓和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周潭汤家墩遗址为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对研究江淮地区商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南泉禅寺始建于唐代中后期,因创建人普愿禅师而名播禅林,在东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力。2012年,九华山大觉禅寺住持宗学法师发愿重建南泉禅寺,并获批重建。
地方特产
大院生姜
大院生姜是铜陵“八宝”之一。以其“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烈”等特色而闻名。铜陵生姜的营养丰富。据化验,含蛋白质1.4%,糖为8%,脂肪为0.7%。此外,还含人体必需的钙、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抗黄素、尼克酸、抗坏白酸和无机盐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姜有除湿、去寒、发汗、增温等功效。用铜陵姜加工成的糖姜、醋姜、干姜等一直是畅销品。尤其是糖冰姜,为铜陵外贸产品之一。
大通茶干
大通镇有一种风味独特的传统风味食品——大通茶干。它形方如牌、体薄如纸,色艳味浓,鲜美耐嚼,饮茶待客馈亲赠友皆宜。大通茶干明朝就开始生产,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过大通茶干。“大通茶干的做法是讲究点卤、筛浆网布眼细,每块干坯用纱布包裹,上板压紧。然后将白干子放进冬菇、八角、甘草、冰糖和原汁酱油配制的汁水里泡八个小时,再放进锅里煮,待捞上来后再拌上麻油。因此形方体薄、有弹性、韧性(一块干子可以卷成一个小筒)。具有色艳味浓、鲜美耐嚼的独特风格。大通茶干又有火腿、虾米、蒲包、臭豆腐干等种。
灰河东风葡萄
灰河东风葡萄皮薄肉多、甘甜爽口。东风葡萄是20世纪90年代东风村村民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引种过来的。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年总产量3200余吨,年产值1800余万元。东风葡萄品种主要有“巨峰”、“藤稔”、“红富士”、“奥古斯特”、“维多利亚”、“秦龙大穗”、“美人指”“高妻”、“夏黑”、“新巨峰”、“玫瑰香”、“兰玫”、“红提”、“黄提”、“青提”等20多个。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参考资料
郊区概况.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2019-12-04
铜陵市郊区.数字县区.
自然地理.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2:13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