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红釉,高温红釉。是将
氧化铜掺人釉料之中,铜含量在0.3%~0.5%之间,施于器物胎表面,入窑在还原气氛中烧成。
我国制瓷史上,铜红釉是在铜绿釉的使用中偶然发现的。以氧化铜作着色剂在
白釉瓷器上饰以绿色条纹的做法始于北齐,唐代的白瓷常饰以绿色斑点、花草或几何纹图案装饰。山西交城窑遗址出土不少白釉绿斑标本,也发现少量白釉红斑标本,这是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红色在瓷器上出现,使人知道氧化铜在一般情况下呈绿色,而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呈红色。唐代元和年间(806—820)的长沙窑也已用铜烧出红色。宋代钧窑大量烧制钧红釉产品,标志着氧化铜在适宜的气氛下可以烧出紫红色的规律已为禹县制瓷工匠所掌握。但通体高温铜红釉产品则由元代景德镇窑创烧。因技术要求高,烧制困难,发色往往紫红色、褐紫色、鲜红色很少见。高温红釉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