铓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铓鼓舞,云南省建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哈尼语称“虎堵补鲁搓”,是以为道具,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被誉为哈尼族文化的“活化石”。
历史渊源
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由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起到吸引猎物的作用,若是单身或人少而碰到猛兽时,急风暴雨似的击打又可以起到口下跑野兽防身自卫的作用。
据哈尼族老人讲,他们的祖先最初来到普雄乡龙岔河时,这里山高林密、瘴气弥漫,人们经常受到野兽的惊吓。为防止野兽的侵害,保护自身安全,哈尼族祖先就用树段和牛皮做成响器(皮鼓),随身携带到田间地头,用其响声吓跑野兽。自那以后,皮鼓作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被世代传袭下来。
铓鼓舞起源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它纵横交织,呈多元形态。原始村社祭祀,是哈尼族先民以抵御自然灾害、野兽侵袭为目的的祭祀活动,是铓鼓舞起源的动因之一。祈佑谷物丰稔的意识,是铓鼓舞起源的又一动因。
哈尼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他们认为举行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送给神灵丰富的祭品,谷物就会获得丰收。铓鼓舞作为一种具有通神功能的表现形式,在祈佑谷物丰稔的活动中担负着重要角色。铓鼓舞中的“撒谷种”“糊田埂”等充满原始气息的律动,“踩肥料”“过河沟”等模拟性动作,都是通过身体的左右摆动、屈伸起伏以及腿部的踩步、搓步、拖步、跪步、跨跳步等具有独特风韵的动作完成的,展现出哈尼族先民远古农耕生活的图景,映照出远古农业祭祀活动的踪迹。
那古朴、深沉、凝重、韵律非凡而神秘的舞姿将围观者的思绪带到了远古时代的哈尼部落,亲眼目睹哈尼先民们与大自然英勇抗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又模仿农业生产的农耕动作,使铓鼓舞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特别是铜的发现和利用,开始有了铓,成了名副其实的铓鼓舞。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铓鼓舞是祈祷庄稼饱满、粮食丰收或庆贺节日喜事的一种主要活动。
特别是哈尼人祈祷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的传统“祭龙”仪式,更是离不开铓鼓,他们总是将铓鼓舞贯穿始终。每逢节日期间,哈尼人均在林中设立铓鼓场,唱起缅怀祖先业绩的“哈巴”叙事长歌,跳起粗犷雄浑,反映哈尼人远古社会生活以及开凿梯田艰辛的铓鼓舞。
舞时,首先由经过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德长者主持开鼓仪式,在铓锣、铓鼓上敬酒,持铓绕桌三圈,向四方行礼,再重敲铓锣三下以示开始。之后,舞者持铓背鼓,边敲边舞,围成圆圈,击鼓者在外围,舞铓者在中心。舞时身体重心下移,腿部不断屈伸,身体上下起伏变化。
此时,哈尼族妇女则在一旁手拉手排成两行,跳着一种动作那古朴深沉,气浑力厚,刚柔相济的舞姿。整个舞蹈古朴刚健、深沉有力、韵律新颖、热情奔放,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男性的阳刚之美,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哈尼人刚毅纯朴的性格特征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舞蹈特点
舞蹈动作
铓舞的动作来源于在田间用泥巴糊田埂的动作。击锴者左手持铠,右手用槌抵住铠中间突出部位的下方,在身体两旁划横“∞°”字形,前进或后退时用铠在身体正前由上往下推划圈。身体随错左右拧动。腿上的动作主要有屈膝、脚内侧点地、蹉步、拖步、跑步,脚经擦地踹出等,节奏随鼓点声,一拍一次。舞时,膝部有韧性的屈伸,使身体上下起伏,呈现出内在韵律。跳到一定时间,舞铠者急速敲铿,即表示另换-批人起舞。
舞蹈乐器
鼓是截树一段,树内挖空。两头绷牛皮,用棕绳拉紧而制成。鼓而直径30厘米,鼓身长50厘米,以布条系两头作鼓绳。
舞蹈服装
男舞者穿哈尼族生活服饰,穿木板鞋,也有赤脚的。鼓挎于左肩,左臂夹抱鼓腰手扶鼓,鼓面朝前,右手持一木棍由上向下擦击鼓面,身体随之先俯后仰。每拍击鼓一次。脚下为吸腿踮步,蹬脚等。
女舞者穿绣花黑土布上衣,围围腰,着长裤。上衣及围腰上缀满银饰。未婚女子留长辫,已婚者盘辫于头顶。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发展得较为完整的代表性民间舞蹈,因挎鼓和持铓起舞而得名。流传于建水、元阳、红河交界一带哈尼族聚居区,具有鲜明的农耕时代特色。铓,寓意为谷物颗粒硕大,鼓,寓意谷物饱满的意思。
铓鼓舞是哈尼族古老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不但是哈尼族舞蹈的精华,而且对研究哈尼族历史、颇具民风的哈尼族饮食文化以及繁荣。哈尼族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它为哈尼族地区尤其是建水的旅游业增添了一道民族风情的新景观。
传承现状
铓鼓舞只能一年跳一次,乱跳是要遭天谴和报应的。铓鼓舞是在每年正月属龙的日子开始跳,也就是“阿玛熬节”,那是建水县哈尼族最重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上,第一天开始祭龙,第二天就开铓,敲铓的人是村民选出的“龙头”,铓声一响,鼓就响起。敲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寓意来年风调雨顺。铓鼓舞一直要跳到第三天晚上才结束。
传承人物
李生方,男,哈尼族,云南省建水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铓鼓舞代表性人物,云南省建水县申报。
保护措施
建水县文体局已经向县政府提出建议,颁布保护地方民族传统习俗的办法或措施。每年出资30万至50万元,补助哈尼族村寨,让他们办好一年一度的“阿玛熬”节。要为铓鼓舞传承人创造条件,对其传承活动给予保护和支持。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万元,专用于铓鼓舞的传承、开发、展演。倡导传承人走进学校,在哈尼族乡镇或全县中小学校,教年轻人跳铓鼓舞。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建水县文化馆获得“铓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铓鼓舞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展出
2018年07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的优秀舞蹈节目展第四场在春城剧院上演,群舞《山之子》代表云南登场,哈尼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铓鼓舞”走进大众的视野。
2019年5月23日晚,大型民族舞剧《诺玛阿美》在佛山市演艺中心(琼花大剧院)上演。
2019年6月8日,在云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云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中,铓鼓舞作为节目演出。
荣誉表彰
2001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中,建水哈尼族表演的铓鼓舞一举获得该赛事的最高奖——山花奖。在意大利蒙特卡尼第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上获最高奖——苍鹭奖。
有一个叫虾嘎(哈尼语)的,他的汉语名字叫黄文杰,他就是地道的建水县普雄乡龙岔村委会大寨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铓鼓舞传承人,他创作改编的《祭鼓》、《螳螂》在CCTV舞蹈大赛上获得三等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30 13:2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