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铛刺
豆科锦鸡儿属植物
铃铛刺(Caragana halodendron (Pall.) Dum. Cours.)是豆科、锦鸡儿属灌木,高可达2米。树皮暗灰褐色;分枝密,具短枝;当年生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叶轴宿存,呈针刺状;小叶片倒披针形,顶端有凸尖,基部楔形,小叶柄极短。总状花序,有花;总花梗长密被绢质长柔毛;花梗细,小苞片钻状,长约1毫米;花萼密被长柔毛,基部偏斜,萼齿三角形;旗瓣边缘稍反折,翼瓣与旗瓣近等长,子房无毛,有长柄。荚果,背腹稍扁,种子小,微呈肾形。7月开花,8月结果。
形态特征
灌木,高0.5-2米。树皮暗灰褐色;分枝密,具短枝;长枝褐色至灰黄色,有棱,无毛;当年生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叶轴宿存,呈针刺状;小叶倒披针形,长1.2-3厘米,宽6-10毫米,顶端圆或微凹,有凸尖,基部楔形,初时两面密被银白色绢毛,后渐无毛;小叶柄极短。
总状花序生2-5花;总花梗长1.5-3厘米,密被绢质长柔毛;花梗细,长5-7毫米;花长1-1.6厘米;小苞片钻状,长约1毫米;花萼长5-6毫米,密被长柔毛,基部偏斜,萼齿三角形;旗瓣边缘稍反折,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较翼瓣稍短;子房无毛,有长柄。荚果长1.5-2.5厘米,宽0.5-1.2厘米,背腹稍扁,两侧缝线稍下凹,无纵隔膜,先端有喙,基部偏斜,裂瓣通常扭曲;种子小,微呈肾形。花期7月,果期8月。
生长环境
铃铛刺是一种能生长在干旱沙地和盐溃土壤中的灌木植物,抗盐性很强,喜光,耐干旱和盐碱土,根系发达。胡杨、细穗柽柳和铃铛刺是干旱荒漠区常见植物种类,它们与其他物种共同构成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西北部和新疆、甘肃(河西走廊沙地),俄罗斯和蒙古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铃铛刺的扦插成活率低,主要采用播种育苗。
播种育苗:
栽培技术
铃档刺是野生花灌木,在大苗移植驯化时,采取裸根采挖栽培成活率低,在移植大苗管理时,视同其他花灌木一样的管理成活率也低。所以在大苗移植运输途中,车箱上必须覆盖遮荫网与湿麻袋,并经常喷水,以保持植株水分完好。大苗移植在春季3-5月底、开花之前移植为宜。
主要价值
环境:铃铛刺可作改良盐碱土和固沙植物,并可栽培作绿篱。也可用于庭园绿化供观赏。铃铛刺根部结瘤,有较高的固氮活性,对贫瘠土壤养分改善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饲用:铃铛刺系含高蛋白质放牧用豆科植物,是荒漠牲击骆驼和羊的喜食牧草。该种的群落每公顷产干量约945千克。铃铛刺含微量元素钾占总灰分的29.85%,含镍达56.6ppm,是同生境植物中含量最高的。
经济:铃铛刺也是一种良好的蜜源物。
参考资料
铃铛刺.中国自然标本馆.
铃铛刺.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2 10:3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