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枪
清代兵器
古代作战,兵器以轻利为上乘,所以有“快马轻刀”之说。兵器笨重,不仅不利于武艺的发挥,而且无论步战骑战,都是一种负担。这个道理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历史上确有不少膂力过人、武艺绝伦的武将,专门喜欢使用份量超乎寻常的兵器,这在史书上时有所见,并不完全是小说家的夸大之辞。
相关简介
铁枪
清代兵器。长一丈四,杆长一丈三,杆粗三寸七分,以硬木制成。枪头为扁棱形,长为七寸,枪头下系红缨。杆尾有铁鐏,长三寸。
使用铁枪的名将
“秦武卫勇力绝人,其所用枪逾越常制。初从太宗围王世充于洛阳,驰马顿之城下而去,城中数十人,共拔之不能动,叔宝复驰马举之以还。迄今国家每大陈设,必列于殿庭,以旌异之。”①这种描写不免有夸大,但以秦琼之勇健,用枪不同于一般是可信的,我们推测,他用的很可能就是铁制枪。史有明载的“铁枪”英雄,以后梁名将王彦章最早,也最为有名。《旧五代史》卷21《王彦章传》说,他“常持铁枪,冲坚陷阵”,当时人把他称为“王铁枪”。王彦章骁勇善斗,每战必胜,然而最后还是败在枪法似更高一筹的夏鲁奇枪下。但,宋以后的话本杂剧里,“王铁枪”是五代故事里最重要的人物,“铁枪”的名号也随之传扬天下,后来不断有人以“铁枪”作为名号,应该与王彦章的影响有关。五代另一个惯使铁枪的将军,是后梁的王敬荛,《旧五代史》本传说他:
“敬荛魁杰沈勇,多力善战。所用枪矢,皆以纯铁锻就,枪重三十余斤,摧锋突阵,率以此胜。”②
五代以降,宋、金、元之际,使用铁枪,并以“铁枪”为浑号者不一而足,这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风气。《宋史》卷197《兵志十一》载:
“咸平三年四月,神骑副司马使焦偓献铁盘槊,重十五斤,令偓试之,马上往返如飞,令迁本军使。”“铁盘槊”形制不明,以其重量来看,很可能是用铁丝缠绕枪柄的枪,这样可以加强枪柄的坚韧度,比一般竹木枪柄要结实得多,又能保持枪柄弹性。直到明清时代,军中用枪常有这种形式的。如果是纯铁枪,份量应该比十五斤重。这可以算做铁枪的一种。史书中,北宋执用铁枪的将领虽不多见,但当时铁枪确是军中兵器之一,国家曾专门制作以供给边地将士。《宋史》卷197《兵志十一》载:
“仁宗时,天下久不用兵。天圣四年,诏减诸路岁造兵器之半。是岁,诏作坊造铁枪一万五千,给秦、渭、环、庆、延州镇戍军。”这是一条需要稍做分析的材料。宋代诸州都有监造兵器的机构,每年所造兵器数量很大,这在宋修方志如《景定建康志》卷39《武卫志》里都有记载。因为兵器易于损坏,所以各地添造兵器的数量往往很大,动辄以数万计。朝廷给秦、渭等五州特意制造铁枪一万五千条,一是说明军中使用铁枪者不乏其人,但毕竟不是每一个将士都能用得了的,所以平均每州三千条,这个数字不能算多。其二,秦、渭五州与西夏毗邻,是北宋战争最多的地区。西夏虽然是“黑子弹丸”一样的小国,但民族强悍,武备严整,北宋屡屡战败。北宋专为五州制造铁枪,显然有提倡尚武精神,奖进骁勇敢战之士的寓意。
宋、金间用铁枪的武将时有所见,我们举几个例子。
三朝北盟会编》卷249载,与耿京、帝弃疾一起揭起抗金义旗的有一位叫“李铁枪”,是一个忠义之士,但他的名字已经无从考知。李铁枪事迹亦见《金史》卷87《仆散忠义传》,被称之为“火山贼”,曾被女真名将仆散忠义击败。
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李铁枪”,就是金末纵横山东的“红袄军”首领李全。周密《齐东野语》卷9《李全》条载:
“尝就河洗刷牛马,于游土中蹴得铁枪杆,长七八尺,于是就上打成枪头,重可四五十斤。日习击刺,技日以精,为众推服,因呼为‘李铁枪’。”李全是王彦章以后最有名的铁枪将,《大金国志》卷25说他“身长八尺,手执铁枪。”《宋史》卷475本传也说他“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李全的夫人姓杨,号李姑姑,也以枪法驰名,曾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明清以来的流传甚广的梨花枪(即六合枪)就托名于她。
金朝用铁枪的似较宋朝为多,特别是金末抗击蒙古的战争中,北方出现过好几个以铁枪为号的武将。
有杨铁枪,见《元史.王珍传》:“金末丧乱,所在盗起,南乐人杨铁枪,聚众保乡里。太祖遣兵攻破河朔,铁枪以兵应之。”
有张铁枪,是金的骁将,被蒙古勇将吾也而俘虏,抗节不屈而死。事见《元史.木华黎传》和《吾也而传》。又据《元史.史天倪传附史枢传》,这位“张铁枪”名叫张资禄,是金国鄜州名将。
金末还有“葛铁枪”,是金朝名将武仙的部下,以骁勇闻名,后被史天泽擒获。事载《元史》卷155《史天泽传》及卷120《肖乃台传》。
蒙古军将领用铁枪者以隋世昌最有名。《元史》卷166《隋世昌传》载:
“隋世昌,其先登州栖霞人。……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斤,能左右击刺。”
隋世昌的父亲原本也是金朝军官,后降顺元太宗。浑铁即未经锻炼的铸铁,以铸铁为枪,枪体笨重无弹性,又重达四十斤,足见其人必是非常健壮多力的人。说隋世昌“能左右击刺”,说明他的铁枪不止用于直剌,还可以左右横“击”。一个“击”字,对我们了解铁枪的实用功效大有帮助。清初遗民学者陆桴亭为武术家石敬岩写的传纪中说到,石敬岩曾说马上枪“以浑铁为贵”,③而明代几家最主要的武艺图书中,都说当时的枪柄主要是用“稠木”制成的。④
元末武将用铁枪者,有杨维桢曾两次题咏的李铁枪。其《李铁枪歌》云:
“古铁枪,五代烈,今铁枪,万人杰。红蛮昨夜斩关来,防关老将泣如孩。铁枪手持丈二材,铁马突出擒红魁。磔红头,凿红骨。誓红不同生,灭红倒红窟。君不见钱塘城中十万家,十万甲兵赭如血,一夜南风吹作雪。”另据杨维桢的诗序,这位李铁枪是元朝的万户,至正十二年(1352)曾大破红巾军于杭州城外,同年九月作战受伤。他的姓名事迹待考。有趣的是,由红巾军的战士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也用过铁枪,这可以证明元末使用铁枪之广。钱谦益《投笔集.后秋兴二》之七云:“十载倾心一旅功,御枪原庙梦魂中。”原注云:“南门旧存高皇帝手御铁枪。”朱元璋用过铁枪,我以是可信的。朱元璋从军后以作战勇敢而屡获提升,这是大家熟悉的史实。他当了大明皇帝后,非常注意军官的武艺素质,尤其注重枪法水平,亦见枪是当时军中最重要的兵器。洪武四年三月,他曾经下令给中书省,要求凡百户无军功而积劳升职者,一律要通过比试武艺来确定是否升职。“比试之法,每二人为偶,持枪角胜负,胜者始得升擢。”这次大比试由都督王铭主持,王铭最善枪法,他亲自参加比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
清代武将用铁枪的应该还有,但见于史载的很少。比较著名的一例是清嘉庆年间的“张铁枪”──张永祥。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9《张永祥传》载:
“张永祥,淮宁人,枪法精绝,人呼为张铁枪。嘉庆丁巳二月,白莲贼齐王氏,即所谓齐二寡妇者,自楚掠豫,将南趋襄城。永祥以乡兵三百败之庐氏。当事给永祥把总衔,意不屑也。后十年,阮相国元抚河南,召祥给役麾下。抚浙时,复携与俱,使教温宁营枪法。……闻永祥甚驯谨,而临事慷慨,无所挠阻,有古烈丈夫风。乃混迹绉铃,不能以功名显。惜哉。”
张永祥在当时颇有名声,嘉庆间杨铸(子坚)也曾写过一首《张铁枪歌》,记张永祥随阮元(芸台)缉捕海盗等事,后又在扬州知府屠倬幕中掌书记,可见张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文武兼长人材。诗载《自春堂诗集》卷七。铁枪应主要是马上兵器,以它自身的重量,借助于马的奔驰,可以发挥突剌之效,必要时还可以左右横击。如步战用铁枪,总不及竹木为柄者轻利便捷,所以明清军中用枪主要还以稠木为柄杆的第一等材料,南方的攒竹只可做短柄,不可做枪柄,因为长则腰软。总之,执用铁枪的前提是必需有过人的膂力,不然便是吃力不讨好。有些人为表现其健壮,专门使用重量超常的兵刃,这其实有悖于常理,不足为法
铁枪很可能还被用作仪仗兵器,至少民国年间就用过一回。民国十一年,北洋直系军阀曹锟在保定驻军,他积极练兵,扩大力量,准备随时进入北京攫取更大的权力。当时,他创建了两个特殊兵种,一个叫“苗刀营”,全营配备双手执用长柄日本式长刀,改称苗刀,由静海人刘玉春任教习。另外一个叫“铁杆矛营”,一律配备俄国式铁矛,请了白俄教官训练。所谓“铁杆矛”其实就是铁枪,据说原本是俄国哥萨克近卫骑兵的仪仗队装备,骑兵列队而行,矛插在马蹬旁,士兵一律用右手握着矛杆,威风凛凛。不久,遭锟在吴佩孚拥戴下进入北京,进城时为炫耀武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苗刀营肩扛长刀,列队步行;铁杆矛营是骑兵,走在苗刀营后边。两队人马,不古不今,不土不洋,煞是好看。这大概是枪又回光返照了一回吧。
注释
①:唐刘餗《隋唐嘉话》上
②:《旧五代史》卷20《王敬荛传》。
③:见《陆桴亭诗文集》卷6
④: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0《长兵短用说篇》:“枪杆,稠木第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17 20:50
目录
概述
相关简介
使用铁枪的名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