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镁煌斑岩
地质学术语
钾镁煌斑岩(lamproite)是一种超钾质镁铁质-超镁铁质超浅成侵入岩或火山岩。钾镁煌斑岩与金伯利岩同产于稳定的地台区,并伴有深大的断裂活动,常呈岩床、岩墙或小岩体产出。
来源
20世纪70年代末,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富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引起世人瞩目。
矿物组成
组成钾镁煌斑岩的矿物主要是一些富钾和富钛的矿物。除含有橄榄石(粗晶及斑晶)、金云母(斑晶及嵌晶)外,还可含钾碱镁闪石及白榴石、透辉石;副矿物的类型复杂,但以含钛矿物为主,也含有铬铁矿、石榴子石及硫化物等。钾镁煌斑岩的基质中可以含有玻璃质,但多数已脱玻化,这是与金伯利岩不同之处。
与金伯利岩相比,钾镁煌斑岩SiO2含量高(40%);MgO、K2O含量高于一般镁铁质岩,而Al2O3含量低,是一种过钾质岩类。
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
特征
煌斑岩呈深褐色,开挖后会变软。遇水则强度变差,属于软弱夹层,对地质不利。
结构构造
常见的岩石结构有粗晶斑状结构、显微斑状结构、自交代结构、次变边结构和包含结构等。岩石多为块状构造。
产地
2007年底,湖北大洪山火山地质公园委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对该地区的地质考察报告已完成。专家们在大洪山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钾镁煌斑岩岩带,从而证实了大洪山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1972年底,省地质八队在随州长岗镇杨家湾考察,发现了暴露在山脊上的罕见岩体,首次提出该岩体可能是金伯利岩。1988年,一支研究组进驻大洪山,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
2007年7—9月,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专家多次进入大洪山。他们认为,大洪山地处我国中央造山带南侧、秦岭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接合部,是一条巨型的碰撞带(断裂带)。
根据考察,大洪山多为海底火山,位于琵琶咀水库南部的火山遗迹是发现的唯一陆相火山,喷出时代为晚白垩纪(7000万~6500万年)。
近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洪山“金伯利岩”实为钾镁煌斑岩。随后,专家在随州、宜城、钟祥、京山发现了近百个钾镁煌斑岩体,构成长约70公里、宽1—6公里的岩带。该岩带是我国发现的钾镁煌斑岩中规模最大、岩体数目最多的岩带。它在世界上分布极少,尤其是由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钾镁煌斑岩在世界上尚属首例。它含金刚石的可能性虽被否定,但科研价值不容忽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0 21:28
目录
概述
来源
矿物组成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