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亦石(1889年12月21日—1938年1月29日),原名城,字介磐,笔名啸秋、史庐、谷荪、白沙、石颠、巨涛、楚囚等,出生于
咸宁县(现
咸安区)
马桥镇钱家庄一个书香人家,共产党湖北党部早期创始人,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董必武称为“红色教育家”。
人物简介
1889年12月21日出生在咸宁县(现咸安区)马桥镇钱家庄一个书香人家。
钱亦石,1889年生于湖北省咸宁县一个书香之家。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湖北教育厅录用为科员。后在武昌高师附小任教育主任。受到陈潭秋的影响,钱亦石逐渐冲破教育救国的樊笼,广泛阅读各类政治书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由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钱亦石按照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建国民党湖北临时党部,当选为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主任,主办《武汉评论》。1926年1月,钱亦石与董必武等人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武汉后尽力协助董必武,为支援北伐军攻克武昌做了大量领导工作。1927年1月,国民党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钱亦石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后被选为常务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1月,钱亦石根据党的决定,秘密到达日本东京。他在这里精心研读了《资本论》,并和杨贤江、董必武领导了东京留学生中的共产党秘密组织。同年8月,中央决定董必武和钱亦石转往苏联,到莫斯科特别班学习。1930年,钱亦石化装成铁路工人回到上海,开始从事文化活动。
1932年起,钱亦石经中共党组织的联系,被上海法政学院和暨南大学聘为教授,主讲《中国外交史》《现代教育原理》等课程。此外,他还在《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后来编成《紧急时期的世界与中国》《战神翼下的欧洲问题》《白浪滔天的太平洋问题》等书。钱亦石这些论文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解剖刀”,精辟地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揭露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阴谋。董必武称赞这些论著“不仅是国内第一流的论文,即置于国际第一流的论文中,也毫无逊色”。
这期间,钱亦石还和周扬、阳翰笙、夏衍等领导了上海文化界党的秘密组织工作。1936年至193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成员、苏联之友社党团书记,还与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通过这些组织,团结左翼知识分子,出版刊物,组织读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小组,宣传马列主义,并在学生、职工中开展文化教育运动。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钱亦石担任第八集团军服务队少将队长,率领30多位作家、艺术家奔赴抗日第一线,动员沪杭线地区人民,实行军民联合抗战。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1938年1月在上海病逝,时年49岁。武汉各界在汉口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送的挽联上写着“哲人其萎”,表达了对钱亦石深切的悼念之情。
人物纪念
钱亦石故居
钱亦石故居在今高赛公社钱庄大队
钱家庄村北头,西北距
咸安区人民政府驻地
永安镇15.4公里,西距高赛公社驻地钱家庄
大垴800米。(现址:
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钱庄.属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建筑为独立的一进两重连五的老式砖木结构楼房,与其堂弟惕元共有。图片中的大门前和左侧耳门前的附属建筑系作高赛公社机关时所加,现为公社企管会机关。计有上、下堂屋2间,宿舍和厨房8间,占地约445平方米。其中钱亦石烈士家3间(上重左侧1间半,下重右侧1间半),占地约180平方米;另1问在村中,占地约30平方米,现为他人居住。两处共有房屋3间半,占地约200平方米。
钱亦石于1889年12月21日在其故居出生,并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前期,至1909年20岁时始离故居赴汉口商业学校求学半年,后归里从事乡村教学6年,亦在其故居生活,1915年考入
武昌高等师范博物科,复离故居而去。前后在其故居生活、读书和教书达26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