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台窑
历史建筑
北宋末年,宋徽宗钦定禹州城内的钧台窑作为官办窑场,派专职四品官员进行监烧。官窑产品不计工本,制作精益求精,这样就使钧台窑的钧瓷产品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也由此确立了钧台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目的
为了进一步搞清钧台窑的烧造历史,该窑的性质及其产品种类和烧造工艺,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于70年代对钧台窑、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根据钻探资料显示,该窑址东临城墙界,西至“古钧台”古迹处,北依颍河水,南连马号街。东西长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窑址内堆积层一般在1米左右,厚者达2米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的瓷业之盛。
成果
在发掘的窑址中,发现有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窑具、瓷土、釉药、彩料和砖瓦等建筑材料。该窑烧制的瓷器种类既有钧瓷、汝瓷、青白瓷,又有天目瓷和禹州扒村窑类型的白地黑花民用瓷,宋三彩、珍珠地划花、绞胎与搅釉等。各类瓷艺的综合交流,对钧瓷工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价值
通过对整个钧台窑址的钻探、发掘,共清理出11座比较完整的窑炉。它们分别为:钧窑窑炉2座、汝窑窑炉5座、天目窑窑炉4座。2座钧窑窑炉即为现保存在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的1号双火膛窑和7号倒焰窑,它们形制与结构虽各有差异,但其建造特征却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均为就地挖筑,其烟道大多设于窑后,为古代北方常见的半倒焰式自然通风的保温窑炉结构。采用这种办法建造的窑炉其优点在于蓄热量大,最高温度可达1300℃左右;散热慢,即使窑门扒开,也不会出现风惊炸袭,而恰恰相反,由于高温逐渐冷却,易使钧瓷釉面光亮,并出现细碎开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钧台窑双乳状火膛长方形窑室(即1号窑)是中国历代瓷窑中较为特殊的一例,仅在宋代钧瓷官窑中采用,这种窑炉结构更有利于窑内还原气氛的形成,烧成的钧瓷易于呈色,“窑变”效果明显自然,比较好地解决了高温阶段还原火不易升温的问题,传世宋钧官窑器物多为这种方法烧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7 13:33
目录
概述
目的
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