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松(1900年8月25日—1995年3月7日),原名钟雍田,别号常青、长青,浙江松阳人。黄埔军校第2期炮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1924年4月,钟松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后因病被编入军校第2期炮兵队第2区队学习。在校期间,钟松秘密加入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军人同志会”,后退党改入国民党。
1925年6月,钟松随队参加平定滇桂联军的叛乱。9月6日,钟松毕业,留校任第3期军械处第1库少尉库长,入伍生总队连长。
1926年3月,钟松升任炮兵团迫击炮营第2连上尉连长。后迫击炮营编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炮兵团并改称第3营,钟松仍任连长。
1927年6月,第21师增编1个补充团,钟松调升该团第2营少校营长。
1928年7月,钟松的第2营编入第3师第9旅第18团,钟松仍任第2营少校营长。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钟松所在的第9旅随第2师攻鄂。6月,第9旅编入第2师,钟松的部队番号随之改称为第6旅第12团第2营。9月,钟松升任第12团中校团附。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钟松随第12团调往陇海路作战。由于作战有功,钟松于1931年1月升任第12团上校团长。12月,钟松调任第6旅上校副旅长。
1932年1月,红军邝继勋部向江家集以西地区发起进攻。战后,第2师损失过重,钟松回任第6旅第12团团长。
1932年8月,第6旅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第4次围剿。
1933年3月,钟松随部参加长城抗战。12月14日,钟松调到位于保定的军政部陆军编练处补充第2旅,担任少将旅长。
1934年10月,第2旅进驻北平黄寺,改称第2师独立旅。
1935年5月11日,钟松被叙任为陆军炮兵上校。7月,钟松入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1期受训。
1937年7月,日军在华北挑起卢沟桥事变。钟松奉命率部紧急移驻苏州。24日,第2师独立旅抵达苏州后改称独立第20旅,钟松仍任旅长。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独20旅仍驻原防。8月31日,在吴淞与日军作战的第61师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1个团。军政部命令独20旅充编该师,由钟松升任第61师少将师长,并改归第17军团指挥。
武汉会战期间,第61师于8月下旬开赴固始阻击日军。10月12日信阳沦陷后,第61师奉命向钟祥撤退,钟松自带部队向孝感转移又经西荆公路,艰难地抵达陕西兴平。钟松所部被编入第90军序列。
1939年6月6日,钟松被晋任为陆军少将。10月,奉命率部东渡黄河,在晋南乡宁东南地区集结待命。
1940年9月,第61师奉命移驻陕西宜川,对中共的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此后一直到1942年2月21日钟松被调升第76军副军长为止,第61师始终担负封锁边区的任务。
1945年4月13日,钟松被发表为新编第7军中将军长。5月11日,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是该勋章第138位获得者。7月9日,被发表为第36军中将军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钟松先后获颁忠勤勋章(1945年10月18日)和胜利勋章(1946年5月5日)。
1946年起,钟松任整编第36师师长、西安警备司令等职。
1949年2月,钟松调任第5兵团中将副司令官。2个月后调升为第12编练司令部中将司令官。9月16日,西安绥靖公署改编为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第12编练司令部也随之被裁撤。钟松以治病为由前往香港,以开餐馆维持生计。
1950年4月,已经撤往台湾的胡宗南派员前往香港联络旧部,钟松等滞留香港的军官前往台湾,钟松被任命为“国防部”参谋总长办公室中将高级参谋。
1951年3月17日,钟松调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中将副总指挥。
1952年6月,钟松兼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军事处处长。
1953年7月,“救国军”被裁撤。8月,钟松调任“省政府”代理主席。
1954年9月,“省府”裁编,钟松入“国防大学”联战系第3期受训。次年3月毕业后派任“陆军总司令部反共救国军”指挥部中将指挥官,常年与解放军在江、浙沿海交锋。
1965年1月,钟松以陆军中将的官位退为备役,后一度出任“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委员。
1970年后,钟松往返旅居荷兰、美国。后曾当选美国华盛顿大华府区黄埔军校同学会的荣誉会长。
1995年3月7日,钟松因病在荷兰去世,葬于阿姆斯特丹西郊墓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