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竹(Dendrocalamus tsiangii (McClure) L. C. Chia & H. L. Fung)是禾本科、牡竹属植物体木质化,乔木或
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8米,梢端长下垂;节幼时被白粉,竿壁初时与节下方均有一圈淡棕色绒毛环;分枝习性较高,每节具多枝,主枝粗,箨鞘早落性,厚纸质,箨耳无;箨片外翻,易脱落,末级小枝在节上近束生,无毛,叶鞘无毛,无叶耳;叶舌略凸起,
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叶缘的一侧平滑,另一侧粗糙,叶柄极短而无毛。笋期7-8月。花期5月;果期6月。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硅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高6-8米,直径3-4厘米,梢端长下垂;节间长20-30(40)厘米,幼时被白粉,竿壁厚1-4毫米;节内长5毫米,初时与节下方均有一圈淡棕色绒毛环;分枝习性较高,自竿基部第七至十一节开始发枝,每节具多枝,主枝粗,明显。箨鞘早落性,厚纸质,长16-20厘米,背面贴生有淡棕色小刺毛;箨耳无;箨舌高2毫米,其边缘具1厘米之繸毛;箨片外翻,易脱落,基部宽约为
箨鞘口部宽的1/3,背面无毛,腹面具白色短硬毛。末级小枝在节上近束生,无毛,全长可达15厘米,上端具5-7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无叶耳;叶舌高1-2毫米,略凸起,边缘的形态略有变化,或波曲、或具细齿,稀或生有纤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6-16厘米,宽1-2厘米,无毛,先端渐尖,具1短而粗糙的芒状尖头,基部在枝下方的叶为圆形,枝上方的叶则为楔形,次脉4-6对,叶缘的一侧平滑,另一侧粗糙,小横脉仅在枝下方叶片的下表面稀疏可见;
叶柄极短而无毛。
花枝无叶或少有具叶,长达50厘米或更长,下垂,节间绿色,长1-13厘米,着生小穗丛的一侧略扁平,初始有白粉和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后渐变为无毛,总苞片舟状,在隆起的中脉上及边缘具淡黄色长纤毛;假小穗在花枝每节上为3-10余枚,常聚成头状。假小穗无柄,长圆筒形。紫褐色或偶为紫色带红色,两侧压扁。先端向外张开,长7-10毫米,宽3-6毫米,
小穗含2-4朵小花,顶生小花及基部1-2朵小花均不孕,小穗轴节间极短,长约0.5毫米,不逐节脱落,绿色,无毛或有灰白色微毛,颖2-3枚,长圆形,先端截平形成钝,无毛,具多数纵脉,小横脉不清晰,长2-8毫米,宽1.5-7毫米,边缘初时密生浅黄色纤毛;
外稃宽卵形或长卵形,纸质,无毛,具多脉,小横脉隐约可见,长6-13毫米,宽7-9毫米,先端常具短小尖头,边缘初期密生浅黄色短纤毛,
内稃狭窄。长5-6.5毫米,背部具2脊,脊上被灰白色纤毛,脊间宽1-2毫米,先端具2尖齿裂,被毛,脊外两侧的边缘具短纤毛;鳞被0-3枚,线状披针形,膜质,初时白色而上部带紫色,后期变为褐紫色,长0.5-2.5毫米,有时被微毛,具纵脉纹,边缘具长纤毛;雄蕊(4)6枚,
花药黄色,长3.5-4.5毫米,
花丝白色,开花时将花药送出花外;将花药送出花外;子房宽三角状短圆锥形,长1-1.5毫米,宽1-2.5毫米,新鲜时白色而先端常为红紫色,密被灰白色或淡黄色柔毛,基部有柄,长约1毫米而无毛,花柱1枚,长达3.5毫米,具灰白色至淡黄色柔毛。柱头1枚,长达4毫米,试管刷状,常钩曲。颖果囊果状,宽三角状短圆锥形,长5-5.5毫米,直径3-3.2毫米,新鲜时白色但先端为红紫色,上部密被灰白色或淡黄色柔毛,顶端常残留有长约0.5毫米被毛的花柱,果皮厚约0.2毫米,易与种子相分离,胚乳白色。笋期7-8月。花期5月;果期6月。
花黔竹(Dendrocalamus tsiangii (McClure) Chia et H. L. Fung 'Viridistriatus')与黔竹的区别在于竿淡黄色,具绿色纵条纹。分布于中国贵州荔波。竿黄色而带绿色纵条纹,很美观,可在庭园栽培供观赏。
分布于中国四川
梁平、
邛崃等地,贵州也有分布。在海拔610米左右常散生于喀斯特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下层,是喀斯特森林的一个重要层片;少数集中连片形成一定面积纯林。
选择2年生生长健壮、节间均匀、分枝较低、无病虫害的母竹,要求黔竹母竹地径3-5厘米,保留3-4个竹节,秆基的芽眼肥大充实。移栽时竹蔸多带宿土,并在运输过程中保护好“螺丝拐”将引进苗木分区域栽植于收集圃中,株行距2米×3米,栽植时在已经整地的种植穴上,施底肥与表土混匀,然后放入母竹,分层踏实,但千万不能踏伤鞭芽和笋芽。覆土厚度比原母竹的稍厚3-5厘米,上部培成馒头形,周围开好排水沟,以免积水烂鞭。
自2009年4月以来,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寨一带的“黔竹”(当地称
炮竹)的叶子逐渐凋落,到10月青翠的竹林变成了枯黄一片,如遭虫灾,连绵几公里总面积达1000多亩的竹林无一幸免。据调查,这次竹林大面积枯黄并不是因为什么虫灾引起的,而是由于
竹子开花这种罕见的生理现象所致。据当地七十岁以上老人回忆,板寨一带的炮竹上一次大面积开花时间是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