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状龙(属名Kentrosaurus)又名肯氏龙,为剑龙科(Stegosauridae)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坦尚尼亚的敦达古鲁组(Tendaguru Formation),生存年代为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约1亿5570万到1亿5080万年前。
简介
钉状龙又名肯氏龙,为剑龙科恐龙的一属。钉状龙与北美洲的剑龙是近亲,但是体型大小、身体灵活度与防御用的板甲形状不同。成年钉状龙的身长约4.5米,钉状龙从颈部到尾巴分布着尖刺板甲,肩膀或臀部两侧可能有尖刺。钉状龙与剑龙生活在同一年代,但它的大小仅是剑龙的四分之一.它啃食地面上低矮的灌木植物。用四条短粗的小腿载着沉重的身躯行走。钉状龙前部的甲刺较宽,而从中部向后,甲刺逐渐变窄、变尖。在其身体两侧还额外长着一对向下的利刺。就像现在的豪猪一样,钉状龙用这些甲刺作为自己防身的武器。
发现命名
钉状龙是在1915年由
德国古动物学家Edwin Hennig命名。Kentrosaurus之中的kentron/κεντρον源自希腊文中的κεντρον(kentron),意思是“尖刺的”;而sauros/σαυρος'意为“
蜥蜴”。而种名则是以
化石
钉状龙属于剑龙类,不过它的个头只有剑龙的四分之一,跟一头大
犀牛差不多大小,算是剑龙家族里的小个子。
钉状龙与
剑龙生活在同一年代。它啃食地面上低矮的灌木植物。用四条短粗的小腿载着沉重的身躯行走。钉状龙从背至尾,贯穿着两排甲刺。
前部的甲刺较宽,而从中部向后,甲刺逐渐变窄、变尖。在双肩两侧还额外长着一对向下的利刺。就像如今的
豪猪一样,钉状龙用这些甲刺作为自己防身的武器。钉状龙生活在一些体形巨大的恐龙周围,如
腕龙和
叉龙,这些庞然大物生活在今天东非的坦桑尼亚一带。
在1909年到1912年,一个德国挖掘团队在东非发现了数种新恐龙,钉状龙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它暗示了坦尚尼亚与莫里逊组的较早期类似关系,莫里逊组位于落矶山脉的东部。在这个挖掘团队的三个科学家中,Edwin Hennig在1915年首次叙述钉状龙。柏林洪堡大学的洪堡博物馆过去曾经过展示一个几乎完整的钉状龙化石,但洪堡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而大部分钉状龙化石已经遗失。
物种特征
钉状龙体型较剑龙属小。钉状龙身长4.9公尺,体重也较剑龙属小(但至今还没有准确的估计)。在剑龙类恐龙中,钉状龙的体型小。钉状龙的嘴部有小型颊齿,可能以蕨类与低矮
植物为食。后肢的长度为前肢的两倍,脚部有蹄状趾爪。
钉状龙的
臀部有个空腔,一度被认为是第二脑,但这里可能只有控制后肢与尾巴的
神经,或是储存糖原体来激发肌肉的
功能。
钉状龙的装甲与剑龙属的装甲相当不同。钉状龙有许多小型骨板沿者颈部与肩膀排列。而背部后方与尾巴通常有6对
尖刺,每个尖刺长度为1呎。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例如
欧洲的勒苏维斯龙,钉状龙另有一对尖刺从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后延伸。剑龙属的骨板可能作为体温调节作用,而钉状龙的尖刺可能只有自我防卫的功能。
钉状龙可能曾被类似异特龙的兽脚类恐龙所猎食。钉状龙可左右挥动它们有尖刺的尾巴来避免被攻击。而钉状龙臀部两侧的尖刺也可保护它们免受攻击。
生态习性
钉状龙的化石发现于坦尚尼亚的敦达古鲁组(Tendaguru Formation),至今已发现两个
骨骼,以及零散的骨头,分别来自于
成年与幼年个体。这个地层的年代为晚侏箩纪的启莫里阶,约1亿5570万到1亿5080万年前。
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钉状龙是种草食性恐龙。但不同于其他鸟臀目恐龙,剑龙类的牙齿小,磨损面平坦,颌部只能作出上下运动。钉状龙的颊齿呈独特的铲状,齿冠不对称,牙齿边缘只有七个小齿突起。其他剑龙类恐龙的牙齿较为复杂。
由于禾本科植物直到白垩纪才演化出现,所以钉状龙不可能以草为食。过去曾有理论认为,剑龙类是以低矮的植物
叶子、
水果为食。另一种可能是,钉状龙能够以后脚站立,以较高的树枝、树叶为食。
钉状龙经常吃地面低矮的
灌木,不过这也是没办法,别的植食恐龙长得太巨大了,根本就抢不过那些大家伙。但是,聪明的钉状龙很会寻找食物,即使是干旱的季节也难不倒它,它总有办法找到湿润土壤里的植物。
物种鉴别
钉状龙与剑龙属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剑龙属缺乏臀部与尾巴连接处附近的一对显著的尖刺。钉状龙股骨的长度与腿的其他部分相比,显示它们是种缓慢而不活耀的
恐龙。钉状龙可能用后腿直立起来以接触树叶、树枝,但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完全四足状态。
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似处与相异处,可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在坦尚尼亚腾达古鲁地区发现的钉状龙化石,以及北美洲发现的剑龙属化石,两者之间的相似处显示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一度是一个超大陆的一部分,该超大陆名为盘古大陆,而北半部分则称为劳亚大陆,过去应该有非常类似的气候,才能生存如此类似的物种。同时,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异处可解释它们不同的祖先,因为随后的板块运动而分隔两地,两个生物群在趋异演化下产生的改变。
发现与种
坦尚尼亚与莫里逊组两地在较早期曾经非常接近,莫里逊组位于落矶山脉的东部。在这个挖掘团队的三个科学家中,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1910年发现这是一个剑龙类化石,而Edwin Hennig在1915年首次叙述钉状龙。
钉状龙的已发现化石包含:一个接近完整的
尾巴、
骨盆、数节背椎。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利用这些化石,重建出一个钉状龙的骨架模型,在柏林自然史博物馆展出。在2006到2007年间,博物馆将这个骨架拆除,并组架出新的骨架模型。除此之外,一个颅骨与尖刺化石曾存放在柏林洪堡大学的洪堡博物馆,但洪堡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而这些化石一度被认为已经遗失了。但是,在博物馆的地下储藏室,发现了颅骨部分。
模式种是埃塞俄比亚钉状龙(K. aethiopicus),也是现存的唯一种。在1914年,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一些零碎化石,被命名为长刺剑龙(Stegosaurus longispinus),有可能是钉状龙的北美洲物种。
古生物学
背部后方与尾巴通常有6对尖刺,每个尖刺长度为1迟。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例如欧洲的勒苏维斯龙,钉状龙另有一对尖刺从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后延伸。
钉状龙的模型,以后肢站立,模型位于华沙。钉状龙可能曾被类似异特龙与角鼻龙的兽脚类恐龙所猎食。
命名争议
钉状龙(Kentrosaurus)是在1915年由Edwin Hennig命名。但是,角龙类的开角龙(Centrosaurus)的属名也是来自相同的
希腊文字源,两者只差一个
字母,在发音上可能会产生混淆。隔年,为了避免违反国际动物命名法规,Edwin Hennig将钉状龙改名为Kentrurosaurus。
同时,匈牙利古生物学家法兰兹·诺普乔(Franz Nopcsa)则将钉状龙改名为Doryphorosaurus。如果有重新命名的必要,较早重新命名的Kentrurosaurus具有优先权。但是,钉状龙与开角龙的属名只差一个字母,并无重新命名的必要,Kentrosaurus仍是有效的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