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针织品在缝制过程中,机针高速运转时刺伤织物的线圈,使纱线断裂,针迹孔扩大 ,从而发生线圈脱散,在缝线部位出现洞的现象。这些小洞在外作用下,容易扩大,导致制品缝迹牢度下降,严重影响成衣的外观质量。
产生原因
1. 所用机针针尖的形状不当,或针尖用久了已变钝;2. 机针型号过大或过小;3. 针杆直径与针板孔直径大小不匹配或针板孔的边缘有毛刺;4. 使用的缝线过粗或过硬;5.
针织面料本身的手感较硬,其纤维强度较低;6. 工作间温度和相对的温度产生了变化时;7. 所缝制面料为化纤产品;8. 机器部件安装或调试不当;9. 线迹密度过密;10. 压脚压力强度过大。
解决方法
很多制衣工厂用的是抗针洞剂。也有的方法是加湿,坯布的回潮率在 5 %~ 10 %产生缝纫针洞较少。还有的方法是更换新的且较细缝纫针,据我分析:家庭缝纫针织布料前,用柔顺剂先加工一下针织布料,增加它的顺滑性,然后启用新的略细的缝纫针,如果还出现针洞,再喷些蒸汽
实例分析
面料:1×1全棉罗纹,克重240g/m2棉纱28支5捻。
工艺:双包1.2cm、三针五线本色布作包条滚边。
机针:UY128GAS风琴8#小圆球针。
缝纫机:CW562-02GB天鸟平盘绷缝机。
缝速:4 000r/min,电机轮盘直径7.5mm,换上8#针后应对缝纫机进行调试。
首先对针杆高度定位。当使用极细针时,机针的线环会非常大,有扭曲跳针的情况,针杆在标准位置还要提升0.5~1mm左右。然后应对前后护针系统进行调整。飞马绷缝机的护针装置有一缺点,它只能有效地保护短针和中针,而不能护长针。弯针的勾线过程是从右到左的渐进运动,弯针与3根机针分别相交有一个时间差,而护针运动是3针同步进行的。虽然护针的结构是从左到右坡面渐渐加大的,但不能根本解决不护长针的问题。
实际的护针运动是这样的:当弯针先后与后针和中针相交时,护针处在继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当与长针相交时,护针停止推进,机针向上运动中,脱离了护针的保护,所有绷缝机的标准弯针间隙定位是长针与弯针应有0.2~0.3mm的间隙,而短针与弯针间隙可以为零,其原因是在静止状态下,护针与短针有过盈配合量为0.2~0.3mm,而与长针的间隙接近为零。
使用极细针时,要求3根针与弯针的间隙都接近零,就应对护针作相应的调整。抬高护针,改变倾斜度,但抬高护针以后会出现护针的颈部与弯针的颈部相碰,应用电砂轮机打磨护针的颈部,使弯针即将与长针交汇时,用手指轻触机针,有被护针挡住的感觉即可。如果护针提升得太高,会干涉长针线环的正常形成。
使用极细针时,由于缝线张力的原因,机针在高速运动中有明显的前后飘移现象,线环不稳定,弯针与机针的间隙也在改变。实践得出:机针与弯针的碰擦量是在高速运动中不发生断针和断线的重要前提。碰擦量太少,会发生机针下降时没有进入弯针的线三角而出现的跳针,应对挑线凸轮的挑线时间与挑线量进行调节,同时保证一定的弯针线张力,是获得稳定的底线三角线环的重要因素。
最后调节前护针,确保前护针与3个机针的间隙都为零。要保证护针运动状态调整到位,应对弯针的倾斜度、护针的倾斜角、针杆的高度及微斜度、弯针的出势等因素全盘考虑,综合调整。在前后护针的双重作用下,高速缝制中也不会出现断针、断线、跳针等故障。为了不使机针发热,应在硅油盒里添加硅油,这也是防止“针洞”的有效方法之一。
引起“针洞”除机针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针板孔太小、机针偏离针板孔正中位置太多、压角压力太大、送布牙太高或太低(送布牙太高会退布,太低会滞布)或差动量太少。
另外,包缝机在更换7#或8#针时应注意的事项
(1)后护针与机针应有过盈配合,后护针与两个机针相交时分别向前推出0.2mm。
(2)弯针与机针间隙左针为零,右针接近为零。
(3)在不下降针杆高度的前提下,调整弯针的出势。
(4)硅油润滑。
平缝机更换8#针缝厚料的调节方法:平缝机送布的运动方向和成圈机构的运动方向呈平行,在高速运动中出现“拖针”现象时不会引起断针故障,当拖针现象严重时会使机针扎到针板而断针。解决缝厚料时的“拖针”现象应注意。
解决缝厚料时的“拖针”现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不引起因线环太小而导致跳针的情况下,提升针杆高度。
(2)在不出现滞布的前提下,降低送布牙高度,送布牙越高,出现断针的概率越大。
(3)旋梭尖与机针应留有微量间隙。
(4)调节送布凸轮的送布时间。如果送布时间太快,当挑线杆没能将缝线收紧时,送布动作已结束,没有起到辅助收线的作用,会出现浮底线的现象;也会出现在厚料倒回针时,回针结束断针的故障。如果送布时间太慢,会出现缝厚料时断针或者倒回针起针时断针的故障。
送布时间的调节要按不同的工艺、面料分别调节,例如:装拉链时,面料很硬,容易出现浮底线的现象,应调慢送布时间;做滚领封头需倒回针时,面料很松软但很厚,应将送布时间调快些,防止断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