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上的观音坐于假山之上,神态宁静安详,造型优美自然。塔源于印度,用来收藏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建塔时,常常要在塔基内埋藏盛奉舍利的容器、供养法器和施舍的财物等。五代后,塔基内流行放置塔幢和各种佛像。五代时统治今浙江省的吴越政权崇信佛教,大兴佛寺,铸造、印制了大批佛像分送各寺院供养。
这类观音造像又被称为水月观音,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四川地区的石窟存有大量唐、五代、宋、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造像,其中有壁画、绢本、纸本与版画题材。大英博物馆、
卢浮宫博物馆、吉美博物馆及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处也藏有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五代、宋时期水月观音图数幅。
唐代出现了与法相庄严观音像风格迥异的普陀落迦观音造像,这类图像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观音以自然舒适的姿态坐于岩石上,表现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生活在8世纪末的画家周昉在普陀落迦观音图像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月观音,以水、月、圆光、竹及思维相的观音为主要元素。水月观音又可分为两种基本样式,常见于石窟造像和石窟壁画的是一手抚膝、不持物的造型,另一种是手持柳枝、净瓶的形象,多见于绢画。
1957年1月1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万佛塔地宫中发掘出土文物183件,轰动全国。由于当时金华不具备保存文物的条件,所有出土文物由
浙江省博物馆保管。1959年,“五代·鎏金观音铜造像”作为其中最精美的一件文物从浙江省博物馆调入国家博物馆。现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2016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市文物局正式启动了水月观音复制计划,省博物馆馆长陈浩亲自牵线搭桥,汪希燕局长亲自和国家博物馆联系协调。起初,国家博物馆表示此事可能性不大,为此,我局详细向国家博物馆领导介绍了万佛塔重建工程情况、市博物馆万佛塔地宫陈列空缺情况以及金华人民的期盼。6月26日,市文物局给国家博物馆去函,最终真情打动了国家博物馆,7月4日,祝伦根副市长带队赴北京协商,得到了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的支持。3月23日,这尊唯一的复制品带着国家文物局核发的“身份证”抵达金华,4月中旬将正式与市民在“越地佛韵”展览中见面,展览结束后,计划在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地宫复原场景中长期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