錞(𬭚),汉语文字,读作錞(chún或duì),读作錞(chún)时指[錞于]古代一种铜制乐器,读作錞(duì)时指矛戟柄末端的金属套。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錞chún
1.古代一种铜制的军乐器,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顶上多作虎形钮,可悬挂,常与鼓配合:“以金~和鼓。”
2.靠近。
详细字义
◎ 錞 chún
〈名〉
(1) 古代乐器名 [an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青铜制,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顶上多为虎形钮,可悬挂,以物击之而鸣。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盛行于东周至汉代
鼓錞相望。——《淮南子·兵略》
以金錞和鼓。——《周礼·鼓人》
(2) 另见 duì
常用词组
錞于
基本词义
◎ 錞 duì
〈名〉
(1) 矛戟柄下端的平底金属套 [metal sheath of spear handle]
錞之与刀,孰先弊也。——《淮南子》
(2) 另见 chún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
广韵》常伦切《集韵》《韵会》《正韵》殊伦切,𠀤音纯。《广韵》乐器鸣之,所以和鼓也。《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注》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晋语》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注》錞于,形如碓头,与鼓相和。丁宁,钲也。《韵会》一说形如钟,有舌,谓之錞于。乐书云:自金声之淳言之,谓之錞。後周平蜀,获其器,太常卿斛斯证曰:錞于也。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取以和乐。通作淳于。
又《集韵》都昆切,音敦。义同。
又《广韵》徒对切,音队。《诗·秦风》厹矛鋈錞。《传》錞,鐏也。《疏》矛之下端。《释文》錞,徒对反。
又徒猥反。一音敦。
又《淮南子·说林训》錞之与刃,孰先弊也。《注》錞读顿首之顿。
又《广韵》徒猥切《集韵》《正韵》杜罪切,𠀤音𥳔。义同。
又《集韵》徒卧切,音憜。覆𣩵也。《礼·丧大记·大夫𣩵以帱欑注》帱,或作錞。《释文》錞,徒对反。
又徒卧反。
又徒猥反。
又《山海经》是錞于西海。《注》郭曰:錞,犹堤埻也。章闰反。《又》是錞于北海。《注》谓依附于北海也。
又《正字通》北海有錞于县。一作淳于、錞釪,皆因山川之形似圜堆深筩者,故以为名,如玉甑峯钴鉧潭之类。 《说文》作𨯢。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ʂʰuən˧˥ 韩语罗马 SWUN TAY现代韩语 순
客家话 [海陆腔] shun2 dun1 [台湾四县腔] sun2 dun1 [客英字典] dun1 shun2 dui5 [梅县腔] dun1粤语 deoi6 seo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