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洋湖
位于黄岩区院桥东南约五公里处的湖泊
鉴洋湖又名鉴湖,地处黄岩区院桥东南约五公里处,东邻路桥区螺洋办事处,南近温岭市泽国镇,由古海湾变成的西东走向潟湖形成。西自王家岙入湖,东至镇锁桥出湖,长2500米,宽50米,为源于太湖山的金清港水系山水泾组成河段,河水自西向东常年流淌。原有水面2000余亩,民国初期开始围湖造地种植,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围堤挖塘养鱼,现存水面约1000亩。湖区河道弯曲、沙洲众多,湖内有岛、岛上有湖。上、下湖各有由沙洲围堤而成的湖中岛,岛上挖塘养殖水产。
生态状况
湖区生态良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芦苇、淡竹、杨柳遍布,野生鹭鸟、白鸥飞翔于烟波。湖光水景人称“黄岩的沙家浜”。野生动物中鸟类还有治泽山雀、褐灰雀、灰喜鹊、斑鸠蜡珠、坑鸟、草鸟等,爬行类有腹蛇等10余种,两栖类有青蛙等七、八种;植物资源主要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草丛、木本栽培植被等5大类。
地理位置
台州市
台州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地处我国海岸带中段。市域陆地范围介于东经120°17´—121°56´、北纬28°01´—29°20´之间,东西长172.8公里,南北宽147.8公里,市域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北接宁波、绍兴,西邻金华、丽水,南连温州,东濒东海。市区位于台州市域中部温黄平原北端,市区陆域面积1536平方公里。
院桥镇
院桥镇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南部,北接黄岩城区、东邻路桥区、南囊温岭市、西连乐清市。全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结构。自宋代开埠后,院桥即有“南乡重镇”之美誉,区位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黄、温、乐三地的物资集散地。
景色介绍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约5公里处,距黄岩城区18公里,路桥城区约5公里,椒江城区约20公里,温岭的泽国镇6公里。周边有多条河流相连,三面被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在建的甬台温铁路、机场高速及104国道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穿越鉴洋湖地区。
地质地貌
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湾、岛屿均有分布。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的2/3。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黄岩区的地貌结构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之后,黄岩区形成西升东降。西部山区呈年轻山地特征,东部为下降区,有100多米疏松第四纪(约二三百万年前)沉积物,形成海积平原,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是重要农业区。院桥镇为五六千年的老海积区,成陆前经湖沼变迁,1米剖面有腐泥层,沼铁矿层、青泥层,称古浅育体。
鉴洋湖位于院桥镇东南部,位于水网平原区,属于温黄平原的一部分,以湿地、水网、农耕地为主。湖区四面环山,其中北部有狮子山、鸡笼山、马山、西林岭(老鹰山),南部则是连绵的温岭天皇山。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接近超过60%,生态环境良好。
水文条件
台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两大水系,即椒江水系和金清水系。鉴洋湖属金清水系,总面积1.25平方千米,为黄岩区最大内湖,也是台州市最大的内陆湿地。与湖体相连的主要河流有东南中泾、西南中泾和山水泾。南中泾宽15~22米,长12千米,为黄岩区南部排水的主要通道;山水泾宽21~30米,长13.65公里,是排泄太湖山区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其中,鉴洋桥以下至路桥河段上大下小,洪水宣泄不畅,两岸地势低洼,涝灾频繁。
台州市地下水分布可按照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分为富水区、较富水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四大类,其中鉴洋湖所处区域为贫水区。
土壤类型
黄岩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5个土类,14个亚类、41个土属和117个土种。其中,鉴洋湖地区地处海积平原地区,主要以潮土、水稻土两个大类为主,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好,适合旱粮、水稻、柑橘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的种植。此外,鸡笼山等山体以红壤为主,含砂砾质较多,肥力较好,以种植水果和其他林木为主。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1月份平均6℃,7月份平均27.8℃,常年3月14日为终霜期,11月29日为初霜期,平均无霜期259天。冬季受西北气流影响,多晴朗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剧烈降温和西北大风。春季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时冷时热。初夏,因北方冷空气与南来暖湿气流相遇,势力均等,形成梅雨天气。进入7月盛夏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除局部雷阵雨天气外,多晴日天气,温度高,日照多。秋季降温较快,中秋后天高气爽,俗称“小阳春”。
植物资源 鉴洋湖植物资源丰富,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维管束植物139科389属538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7科22属33种,种子植物122科367属505种(裸子植物9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13科350属484种)。野生植物352种,栽培植物186种。含10种以上的科有:禾本科(56种),菊科(41种),豆科(29种),蔷薇科(23种),百合科(14种),莎草科(13种),蓼科(12种),大戟科(12种),茜草科(12种)。同时,鉴洋湖共拥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中,主要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有1种,即花榈木。
鉴洋湖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丛、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园、苗圃、作物田9个植被型,以及23个群系组、28个群丛。
动物资源 鉴洋湖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芦苇、淡竹、杨柳遍布,野生鹭鸟、白鸥飞翔于烟波,人称“黄岩的沙家浜”。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鉴洋湖地区已知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共计114种。其中鸟类42种,占浙东南地区鸟类分布总种类的10.1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一种,国家二级保护种2种,省级重点保护10种;兽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的2种,省重点保护1种;爬行及两栖类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1种,省重点保护2种;鱼类、软体类共16种;甲壳类共4种;昆虫类共34种。
人文条件
鉴洋湖是距今约2000年的古海湾演变而成的潟湖,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光绪黄岩县志》引《山水记》:“鉴洋湖,在三十九都鸡笼山下,修广二千亩许,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中有沙洲芦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际。水多银鱼,长寸存,如小薤叶,色如白银,味最美。击楫中流,恍如剡中风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依南窗外寄傲”意为“寄傲轩”。“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成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曾这样形容“寄傲轩”。进士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文人雅士常游吟诗,有“桥横群谁合,山断夕阳疏”之句。
建国以后填湖之风更胜,鉴洋湖先后作为劳改农场和鱼种场,不断的围堤挖塘使得上下两湖河港逐渐相连,湖面逐渐缩小,南部基本消失。今湖东西长约2500米,湖面已演变为宽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的河道港汊,水面面积仅约0.7平方公里(约合1000亩)。
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有着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区内现有资源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和乡土景观两大类。
历史遗迹方面主要包括古桥、古庙,以及古遗址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鉴洋桥。鉴洋桥由镇锁、洚洋2石桥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分南北两座,长135米,宽2.5米,南座3孔,北座1孔,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造型独特,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建,现已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洚洋桥位于上湖,长60米,宽2.5米,3孔。两桥均为鉴洋湖南北交通枢纽,镇锁桥更是温黄古驿道必经之路,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此外,位于鸡笼山的杨府庙、半山庙、山城寨遗址,以及业已消失的寄傲轩和湖心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乡土景观方面主要包括体现鉴洋湖地方特色的养殖塘、圩田、果园、民居,以及展现鉴洋湖自然风光的河湖湿地。有些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甚至被当地人给予了传说和寓意,如后继娘坟、水牛背、十亩围、围珠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鉴洋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反映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反映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主要包括历史传说、诗词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历史传说方面几乎涵盖了鉴洋湖的一山一水,一桥一木。其中以鉴洋湖、鸡笼山和鉴洋桥的传说居多,并且版本多样,娓娓动听,反映了鉴洋湖文化的多样性。
诗词文学方面,以清光绪杨晨最为著名。杨晨(1845—1922年),名保定,字定孚,又字蓉初,晚号“月河渔隐”。由杨晨、南舜谱组建的“寄傲轩”文人团体——“九老会”,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诸会员聚集于此,吟诗作赋,交流作品,编纂成册,并有《湖墅昌和集》与《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录诗文365首,今已遗失。仅部分诗篇传于民间,得以保留。
此外,以圩田间作为代表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泥塑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杨业诞辰日为代表的民间庙会,以及各村定期举办的集会和戏曲演出,都是鉴洋湖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活”的文化遗产。
周边风景
鸡笼山与鉴洋湖
鸡笼山,坐落于距市区20公里的鉴湖北岸,海拔164米,顶部高耸,相传古时有凤凰(锦鸡)飞入山上岩洞不复出而得名鸡笼山。
鸡笼山东南山岗上有一块平地,人称“四鼓坪头”,地面开阔,坡外陡峭,宋代马方曾在此设寨,古代有义军的石牌坊、古城和台门、大厅等建筑。
鸡笼山的山顶和山腰都有一座杨府庙,祀北宋名将杨业父子,每逢五月十八杨老令公寿诞,水陆两路香客络绎不绝。
山北有始建于三国·吴·孙权赤乌年间建的宝轮寺,寺前一石碧色,如逢其润泽有光,则天必雨。正是古人讲的“础润而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御史杨晨与尤涛、南舜谱等发展实业,在这里主持围湖筑堤,种桑养蚕,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幢西式别墅,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意命湖墅为“寄傲轩”。四周植以名花异木,并于南侧构有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周青”,杨晨晚年曾归隐于此,著书、垂钓于湖畔。每年三月三佳节,进士杨晨、举人南舜谱等“九老会”在此吟诗作赋。
鉴洋湖原有水面2000余亩,随着时间的推移,湖面逐渐缩小,现今水面尚有1000余亩,湖上还留有建于明末清初的两座古桥。镇锁桥和洚洋桥。两桥为县西南交通枢纽,与峻峭挺拔鸡笼山形成湖光山色飞桥景观。
洚洋桥
洚洋桥,在湖西端,长60米,宽2.5米。两座石桥,与长堤相接,古色古香,造型奇特,结构别致,为古老的鉴洋湖增添了秀丽的色彩。
镇锁桥(又名鉴洋桥)
镇锁桥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鸡笼山东北的宝轮寺僧人募化重建。
全长138米,由三座不同体量石梁桥及引桥堤坝构成。堤坝式连体石梁桥横跨鉴洋湖,呈东西走向。子桥分别位于主桥东西向转弯处。主桥——三孔石梁桥,长16.5米,宽2.1米。主孔跨度4.70米。桥面由长条石呈纵向并列铺砌。至六层呈叠涩出檐状作纵横承托桥面条石。桥面南北侧由望柱,栏板相连,望柱柱头雕刻狮子,猴子,以及仰莲及覆莲。桥面栏板刻有楷体“镇锁桥”三字。由主桥向东西向拓展的引桥堤及二座子桥——石梁桥。随桥堤坡度向前延伸。子桥建筑形制与主桥类同。堤坝型石梁桥,以其新颖的艺术造型构思,把桥与长堤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它又是一座集历史、人文、乡土风情间的古桥梁。鉴洋湖,素有湖面六千亩之称,湖面宽广迈阔,湖水清澈。数百年来,为有效遏制水灾,在此构筑一道堤坝型石梁桥,即能拦截太湖之水,又能关注这一带的“风水”,体现出古人造桥工艺与风俗完美结合的神韵。
近期建设方向
为保证鉴洋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能够健康有序进行,采用分期滚动式发展,共分为三期建设。
分期建设
日前,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批复中指出,要切实做好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维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各级政府应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保护管理机构,划定保护范围,设立界碑、标牌,划定绿线,搞好资源监测,建立相关的地方保护法规,严格保护管理。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8 18:34
目录
概述
生态状况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