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乐又称金鼓吹打乐,是集吹奏、敲击、舞蹈于一体的传统吹打乐,收录于
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路行鼓”、“坐场鼓”、“转场鼓”三种。“路行鼓”,主要用于迎亲、送葬、大型文艺活动的游行表演等,以吹打为主。“坐场鼓”分为两种:一种以敲击为主,用于拜堂、迎客、祭奠;另一种是以吹奏大型套曲为主,用于宴客堂前。而“转场鼓”是以舞蹈表演为主,伴以简单的鼓点、念白和吹奏小曲,主要用于观赏性表演。
金鼓乐的表演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形势五彩缤纷,有坐堂鼓、胯鼓、架子鼓、点将鼓(民间称:把鼓)等,从形式上讲金鼓乐和全国所有的吹打乐截然不同,国内的吹打乐大多是以鼓(少)为领奏。吹奏、打击乐为主奏,基本是以静坐的形式演奏。而金鼓乐是以吹奏、打击乐、鼓(多)同步进行以动的形式来进行演奏。金鼓乐的鼓比较小,音色高亢明亮,便于表现各种复杂的队形及动作。尤其是它的鼓点独为突出,鼓点节奏有一种有节奏非节奏的感觉。其效果可谓是绝无仅有,这独一无二的特点完全是由两千年来民间艺人在不懂乐理的情况下自创自编所至。金鼓乐的打击乐有:一尺扁鼓、二尺桶鼓、马锣、京钗、小钗、小锣、大钗、
梆子等,金鼓乐的吹奏是以大、中、小三种
唢呐,
笙,
笛子,
管子组成,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情绪欢腾活跃,节奏起伏跌宕、铿锵有力,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婀娜多姿,鼓点紧促,声响震天动地,雄壮动听,表演者仪态剽悍骁勇,动作粗狂豪放,无论是听还是看都是威武无比,
洪洞县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文人杰出众多的县,洪洞金鼓乐就出之音乐大师
师旷之手,师旷,字子野,晋人,故又曰晋野。师旷本姓范,幼年行医出名,门徒与众乡里都称呼他师傅,后便改为以师姓,因双目染病,医治无效,成为盲人,故弃医专修音乐,制五音、十二律成为我国古代音乐律善辩鸟鸣声音,根据昆虫、秋蝉发生器原理,自制了一台类似古琴的弹拨乐器,终日弹奏欢乐,他聪明过人,辨音能力强,技艺卓绝,闻名
晋国,被召选为春秋时晋国的音乐大师,服侍过
晋悼公、
晋平公两代国君。
师旷大师对鼓种特别钟爱,因鼓声更能带动音律的启、转、承,更加贴近生活,表演力明显,如古代的闻鼓而进,问金而退,三通鼓,便决定军事胜利等。又如师旷对威风锣鼓的应用,尤其是乱天九一曲,
晋平公使郎中马章召令师旷:(起鼓)“打巴O|咚咚隆……咚|咚咚咚O|咚咚隆……咚O|”,师旷受召后心平气和,稳步启程的心情,中途:“||平才平|平才平|平才 平才|平才 平才||”,用和擦来体现。平公曰:农有人巨履而上入主堂者乎?师旷解履,采用“锣匡匡 匡|匡匡 平匡 |匡”对仗应用,洪洞金鼓乐就是在这基础创始出挡皮袱、马澢子等曲牌,曾有诗歌记载:
在春秋时期,各种文化活动是与
祭祀天地、出征、猎杀为主体的。所以,洪洞“
金鼓乐”千百年的主要用途在婚丧嫁娶中体现,是传统生活习俗中艺术娱乐活动重要部分,而且“金鼓乐”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各种曲牌,鼓的表现也随着活动的发展而特定。
像婚嫁迎娶均有出门歌、路行鼓,有上马下马歌曲牌,上路行走称“
马溜子”曲牌。
有在热闹处表演的曲牌“
当皮袄”,该曲牌来之围观群众,要求鼓队表演,围观看群众苦于身边无钱物之急时,将身穿皮袄当做谢礼酬谢表演队伍,老艺人将那段高亢激昂的曲牌取名“当皮袄”,流传至今。
拜天地歌、入席歌、新人点鼓歌、入洞房歌等。从这些完整的曲牌看,金鼓乐是历史上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独一无二的艺术活动,有音乐大师的特定而定,金鼓乐至今活动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后才被文艺工作者注意通过艺术加工整理,改变形式,搬上了舞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洪洞文化馆改编辅导的曲目《五虎爬山》赴省演出,荣获一等奖。《五虎爬山》可以讲是洪洞“金鼓乐”曲牌中完整精粹,代表了金鼓乐的灵魂,特别是《五虎爬山》是在传统曲目《五鼓穿心》、《
五福捧寿》的基础上改革表演变民展而来,整套曲目分为四个乐章由虎戏、虎猎、虎斗、虎息四段组成,采用大开门、紧急风、地里花、马溜子、当皮袄等曲牌组成。五虎即五个击鼓手。其中间的一个大平鼓为领奏,四个中平鼓全奏,并由唢呐、中镲、大镲和锣等乐器配合表演,格调清晰欢快,舞姿粗犷雄劲,击鼓气势磅礴,显示了浓厚的洪洞儿女特色,也是洪洞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传统打击乐,这更进一步证明洪洞“金鼓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旷庙戏楼上有
石刻对联一幅,上联书“恐矮子观场故将楼台高盖起”,下联书“为痴人说梦始用锣鼓闹喧天”。充分证明“金鼓乐”在那时已成为人们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形式,更为人偏爱的是那憨厚纯朴的“高兴只有娶媳妇,热闹要数敲锣鼓”,表达了金鼓乐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地位。其实这句话是说,平时只有在人们婚嫁之时,才会有锣鼓出现的活动场面。 洪洞金鼓乐著名曲目有:普及的曲牌有:《上马》、《开场鼓》、《当皮袄》、《马溜子》、《拜鼓》、《夜行舟》、等等,不过现今这些曲牌已经不是原生态的演奏方法。即将失传的曲牌有:《调鼓》、《打基石》、《五蝠捧寿》等等。
一九八七年该曲目赴山西省首届艺术节演出,之后由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录音、录像,选送联合国教科文组,曾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相争播映,一九九二年被邀参加
深圳首届中华大庙会表演;一九九九年春节参加
文化部北京99春节龙坛庙会表演赛获银奖。九九年七月参加山西省五台山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