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钢桥
中国天津市桥梁
金钢桥(Gold and Steel Bridge),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横跨海河之上,是天津市内重要的交通桥梁之一。
桥梁介绍
此地金朝天会十二年即建有石板桥,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将保定府衙移至天津,遂建北站.大经路(1946年后改名中山路).和金钢桥老桥,1927年经法国设计师设计建造了双叶立转式电力开启的金钢桥.直至1996年底改建成现在的双层拱桥,并将拆除的金钢桥按比例缩微,陈列在金钢公园内,供游人追寻往日帆樯林立、万商云集的景象和历史的记忆。
桥长76.20米,宽6.45米,下分三孔,中跨11.60米。桥台用条石砌筑,桥面铺木板,可以开启。但建后不能载重,故又于1924年在桥下游18米处另建成一座大型钢梁双叶立转开启式新桥。桥长85.80米,宽17米,两旁各有2米宽的人行道。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插入河底,距桥面24.4米,可以从中间用电力操纵吊起开成八字形行船。新桥沿旧称亦称金钢桥,即今改建前之金钢桥。新桥建成,大经路也于是年铺成沥青路。当时,从北站通过宽阔的大经路、金钢桥,直达海河对岸各地,交通方便至极。
历史记忆
金钢桥始建于1903年,1924年又建新桥,1903年所建桥俗称老桥。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于1902年将原驻保定的总督衙门,移驻天津,将海河北岸原淮军的海防公所改为直隶总督衙门。袁世凯为了提高他的政治地位和为来往京津两地方便,于迁天津新址后,复在河北种植园南侧,修建新车站称总站,俗称北站。
1903年车站建成后,从新车站修通一条直达衙署的大马路,命名为大经路(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多次来津经过此路,改为中山路)。为了与河对岸沟通,是年将原窑洼木浮桥,改建成双叶承梁式钢架桥,因是钢结构,故称金钢桥。桥长76.20米,宽6.45米,下分三孔,中跨11.60米。桥台用条石砌筑,桥面铺木板,可以开启。但建后不能载重。
1924年经法国设计师设计建造了双叶立转式电力开启的金钢桥。桥长85.80米,宽17米,两旁各有2米宽的人行道。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插入河底,距桥面24.4米,可以从中间用电力操纵吊起开成八字形行船。新桥沿旧称亦称金钢桥,即今改建前之金钢桥。
这座桥的设计及材料供应均由世界上著名的美国施特劳开启桥公司承包,1996年拆除该桥时发现部分零件上印有“UJC”等外文标志,证明这是施特劳斯公司早期的产品。天津大昌实业公司主持安装。
桥上部结构为上承式钢桁架,桥基采用气压况箱,墩身及桥台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边跨为固定桥孔,中跨则为双叶立抟开启孔,用电力开闭,设备比较先进。新桥建成,大经路也于是年铺成沥青路。在当时,金钢桥的优美外形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从正面和侧面看金钢桥,它有柔有刚,有虚有实;桥孔有张有歙,有疏有密;视线有起有落,有滞有流。装饰在桥头及栏杆上的粗犷图案,是当时海河上的重要标志。
当时,从北站通过宽阔的大经路、金钢桥,直达海河对岸各地,交通方便至极。
建新金钢桥后,旧金钢桥即成便桥,1927年因待修停用。日寇侵华时期,1942年将桥梁拆除制造军火,仅余下四座桥墩。
1981年为缓和金钢桥上交通拥挤堵塞,又利用旧桥墩整修加固,建成钢架便桥,未用多年又废弃。在经历了72年的风风雨雨后,金钢桥底钢板已经锈蚀,桥身亦不能启动,桥体整体下降,成为危桥,故天津市政府决定拆除老桥,重建新桥。
新桥于1996年年底建成。但在天津市民心中,老金钢桥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老金钢桥被拆除时,很多天津市民自发地守在铁桥边,久久不忍离去。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金钢桥延续着天津人的记忆,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1996年新金钢桥改建工程竣工的同时,一座老金钢桥纪念碑在金钢公园落成。纪念碑上方是一座惟妙惟肖的老金钢桥微缩模型,保持了老桥的风采。金钢桥引发的关于近代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的话题,到现在也依然引人深思。
新桥工程
1996年5月1日开始修建新金钢桥,同年11月20日工程竣工。新桥全长634米,主桥为双层三跨连拱拱桥,下层桥利用旧桥墩改建为箱梁桥,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2米。上层桥采用三孔中承式无推力拱桥结构,全长600米,宽15米,为机动车道。改建完成后的金钢桥造型新颖、壮丽,犹如一道飞跨海河两岸的“彩虹”,具有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相匹配的时代感。特别是新桥在通行功能上的显著提高,使得之前困扰这一带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解决。 金钢桥的双层通行结构使得以前各种车辆混杂堵塞的现象不再出现,车行比之前顺畅许多。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之前,道桥部门又对金钢桥的整体桥体进行了全面的粉刷整修,使这座新金钢桥又展新貌,在海河上的桥梁中更加风采独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13:08
目录
概述
桥梁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