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茶
山茶科山茶属的一个物种
金花茶(学名:Camellia petelotii),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灌木。分布于我国广西南部与越南北部的石灰岩山地常绿林,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喜温暖湿润,喜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不耐强光。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1899年,法国传教士M. J. Petelot在越南发现山茶中开黄花的种类。1958年,J. R. Sealy以Camellia petelotii为模式建立了山茶科山茶属的古茶组。我国植物学家胡先骕(1965)以金花茶为该物种命名。
本草考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山茶产南方,深冬开花,红瓣黄蕊……或云亦有黄色者”“山茶嫩叶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2米,树皮黄褐色。
叶革质,长圆形或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1-16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发亮,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有黑腺点,中脉及侧脉7对,在上面陷下,在下面突起,边缘有细锯齿,齿刻相隔1-2毫米,叶柄长7-11毫米,无毛;叶柄1-2厘米,无毛。
花腋生或近顶生,单生或成对,直径5-6厘米;花梗10-15毫米,直立,先端加厚;小苞片8-10,平展,不覆盖花梗,月到宽卵形,2-3×3-5毫米,革质,无毛,边缘具短缘毛;萼片5,卵形至宽卵形,6-8×6-9毫米,革质,无毛或里面白色被微柔毛,边缘具短缘毛;花瓣10-14,金黄色,肉质;外4或5花瓣宽椭圆形到近圆形,1.5-2×1-1.5厘米,边缘具短缘毛;内层花瓣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2-3.5×1.4-1.8厘米,基部合生6-8毫米;雄蕊多数,2-2.5厘米,无毛;外轮花丝基部。
蒴果扁球形,每室具2或3枚种子;种子棕色,半球形,直径1.5-2厘米,疏生黄褐色柔毛。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广西的南部、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处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北缘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垂直分布高度在12-450m之间,以海拔200-300m之间较为常见。
生活环境
分布区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节雨林,局部出现沟谷雨林。
生长习性
金花茶耐阴喜暖湿,要求的光合有效辐射一般小于photons 12.8 μmol·m-2·s-1,气温低于-4℃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在土壤pH 4.5-5.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可对山茶、金花茶进行杂交育种。在雌雄蕊成熟前、蕾期或花蕾稍松开时去雄,选择靠近树冠中上部的二年生长枝花朵授粉,其余花朵去除,多次重复授粉。金花茶种子具有较高发芽率(50.9-90.9%)。
扦插繁殖
金花茶在桂北地区最适宜的扦插时间为3月份;插穗顶端留两片1/3残叶的生根率高;插床基质以黄泥土为好。一般扦插后20-30天,插穗从切口产生愈伤组织,40-50天后逐步发生新根。扦插苗移植以带土移植的成活率高。移植的土壤以原畦土加入50%的草皮灰和适量厩肥为好。
嫁接繁殖
金花茶嫁接在春、秋季均可进行,其中以秋季最为理想,嫁接砧木以博白大果油茶效果较好,次为本砧。
高压繁殖
高压繁殖可在3-4月进行;基质可用苔藓或用山地表土加煅牛骨粉、过磷酸钙拌匀作营养土,用塑料薄膜包裹;环剥切口约3cm。成活后移植于设有荫棚的圃地,并加强水肥管理。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金花茶的酚/氨比较小,适合于制作绿茶。目前开发的相关产品有浓缩液、浓缩饮液、口服液、茶饮料和袋泡茶等
药用价值
根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金花茶叶为壮族民间药,主要用于咽喉炎、痢疾、高血压,预防肿瘤(水煎服或当茶饮),花用于便血、月经不调;《广西中药材标准》记载,金花茶的性状为微苦、涩、平,功能与主治为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咽喉炎、痢疾、肾炎、水肿、尿路感染、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预防肿瘤。
金花茶含天然有机锗、硒、锰、钼、钒、锌等十多种对人体有重要保健价值的微量元素和茶多酚,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防癌、抑制肿瘤生长、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保健作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种群现状
金花茶是世界珍稀的观赏植物和种质资源,被人们誉为“茶族皇后”和植物界的“大熊猫”。
濒危因素
败育率高,结实率低,种子产量少,是金花茶濒危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8 20:1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