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生怕芳樽满》是清代词人
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触景生情,写半夜深更之时,难以入睡又起怀思的情景。下片叙说别后,结句则宕出一笔,唯有梦里才可与他一会。全词虚实结合,感人至深,将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意象凄迷,用典皆充满相思愁情。
作品原文
金缕曲1
生怕芳樽2满。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依旧回廊新月在,不定竹声撩乱。问愁与、春宵长短。人比疏花3还寂寞,任红蕤4、落尽应难管。向梦里,闻低唤。
此情拟倩东风浣。奈吹来、余香病酒,旋添一半。惜别江郎5浑易瘦,更著轻寒轻暖。忆絮语、纵横茗碗6。滴滴西窗红蜡泪,那时肠、早为而今断。任角枕7,欹8孤馆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生怕承受不了别恨,所以不敢让酒杯倒满。到了夜晚,也只有残灯作伴,凄离迷醉。回廊依旧有新月陪伴,时不时地还有爆竹声撩乱心扉。可是那愁啊却一直都在。红花落尽,花枝萧疏,这花仿佛也是孤独寂寞,但是此时的人又比这疏花还要寂寞。唯有梦里才可与你相见。
请东风消愁不但消不得,反倒是添愁添恨了。本已为离别而瘦损,如今又偏逢这乍暖还寒的时节,于是就更令人生愁添恨了。当年我们一边品茶,一边低声说话,议论纵横。分别时西窗蜡滴红泪,这记忆如今想起,更使人伤心肠断。独自寄寓在孤独寂寞的会馆中,更感四周冷静凄清。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作于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乃悼亡之作。据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此词初见《今词初集》,字句与《通志堂集》多异文,看‘校订’即可知。然此词所怀何人,甚至是男是女,读《通志堂集》本,似欠明晰。看《今词初集》之异文,则可爽然。‘燕子楼空弦索冷’,‘谁领略,真真唤’之辞,皆切恋人亡逝事,可知此词原为悼亡之作。然卢氏卒于康熙十六年夏,词有‘春宵长短’句,词之作期,须在康熙十七年春。此词又见《古今词汇》,《古今词汇》刊于康熙十八年,亦可证必为十七年作。……《今词初集》与卓氏《古今词汇》收此词之字句几无区别,原因即在此。以古书序跋署时判断刊行时间或收载作品时限,往往有误,此亦一例。”
据《一生最爱纳兰词》记载,这首词也可能为怀友之作,但具体所怀之人是谁却不详,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思念友人,最解忧的便是酒水了。就算是纳兰这样的翩翩公子,也抵不住相思的侵蚀,拿起酒壶,只求一醉之后,凡事忘却。“生怕芳樽满”,美酒在手,却怎么也喝不醉,这真是让人难堪而又无奈的事情。或许是愁绪太深,是太多酒都无法浇灭的缘故吧。
“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一直到更深露重,夜深人静时分,依然半醉半醒,无法安然入睡,残灯相伴左右,更显得自己孤立无依靠。借着酒意,看着外面寂静的夜色,无声无物,只有自己,置于天地之间,这份寂寥,无人能懂。
此刻,思念朋友的心情更加剧烈,“依旧回廊新月在,不定竹声撩乱”。回廊上看天,月亮依然,洒落月光,四周竹叶随风摆动,声音扰乱人心,本就烦忧的心,更在这声声竹声中,无法收拾。
所以,纳兰忧伤地自说自话:“问愁与、春宵长短。”春宵苦短,这愁绪却漫长无期,“燕子楼空弦索冷,任梨花、落尽无人管”。燕子飞去,人去楼空,就算落花飞尽,也是无人打理。那空空的楼阁,如同纳兰空荡的内心,失去了居住的人,便显得格外空旷,纳兰珍视友谊,所以,他的友人远去,对他来说,实在也是一件愁苦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感情却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而纳兰也并不打算告诉别人,让别人为他分忧,“谁领略,真真唤。”只有自己安慰自己了。
“此情拟倩东风浣。”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份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在春风的吹拂下,四处散去,但吹去又生,纳兰的内心,始终无法安抚。“奈吹来、余香病酒,旋添一半。惜别江淹消瘦了,怎耐轻寒轻暖。”分别也有一阵时日了,似乎在日夜的思念中,逐渐消瘦了下去,但纳兰并不在乎这样的消瘦,他只想早日和朋友相聚在一起。
“忆絮语、纵横茗碗”这些都是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可是现今却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了,所以,纳兰想来,不禁泪流:“滴滴西窗红蜡泪,那时肠、早为而今断。”那时的美好时光中,他们不会想得到今日的分别。离总是让人痛苦的,纳兰虽然生性忧伤,但是这痛苦也让他无法承受,不过既然无法补救,那就只能依靠自己化解自己的愁绪了。“任角枕,倚孤馆”。这独自一人的忧伤时日何时才能够结束。
全词虚实结合,意像凄迷,将词人对所怀之人的思念表达地淋漓尽致。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远行归来,与家中亲人久别重逢,灯下相对,欣慰之余,言及客况难堪,相思情深,或者小有嘘唏,毕竟温情为多。唐人所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盼望的就是这种境界。容若这阙《金缕曲》却云‘忆絮语、纵横茗碗。滴滴西窗红蜡泪,那时肠、早为而今断’,原来正当剪烛西窗,对面絮语之时,又已在为即将到来的下一次离别而伤心了。在孤馆独宿,离思缭乱之时忆及当初的这一景象,更觉情多恨深,因欲‘问愁与、春宵长短’。”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
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
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
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
通志堂集》、《
侧帽集》、《
饮水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