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洞位于
晋江市紫帽镇紫帽山。金粟洞相传为唐朝道士郑文叔修炼之地,现存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系三开间三进深硬山顶砖木结构,两侧带厢房,尚存有宋代石鼓一对及明代重修残碑1方。
紫帽山头云绕屋,祥光万道当空矗。天瓢金粟粒粒圆,传说羽衣郑文叔。缅昔沧海变桑田,仙人跨鹤下云烟。天亦雨珠兼雨玉,滋培地力报丰年。贫者得此富盈余,又占仙人洞里居。每觅灾何处是,移为孙子世犁锄。可惜世人只爱金,此粟由来在人心。能把礼耕兼义种,何须洞里细搜寻。于今石洞薜萝封,仙人从此渺无踪。嘱咐烟云来管守,凌霄高塔锁重重。南箕北斗尚高悬,天亦怜我孰可怜。待得刺桐花再放,万牛辇出下峰巅。
陈步蟾,字寿臣,又字修镜,号桂屏,南安人。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年)优贡,
中书科中书。办理团练,奖五品衔。掌教丰州书院。有诗文集《不知非斋纪闻》八卷、《丰州先正文存》。
注释:金粟洞:位于晋江、南安、鲤城交界处的
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紫帽山上的一个著名景点,有“不到金粟洞,就不算到紫帽山”之说。《晋江县志》载:唐元德真人郑文叔修炼于此,道术甚高。相传昔时有客过洛阳,遇羽衣递书与文叔。书到,文叔取粟(粟,北方指小米,闽南指稻谷)半升以酬客。客还家,视粟皆成精金,此处故名。原有碑刻“金粟之洞”四个字,宋宁宗赵扩书。现洞已不见,碑也不知何去了。羽衣:以鸟羽为衣,取其像神仙飞翔之意,亦即指神仙。灾?:灾后开垦过的土地。据传金粟洞曾遭火灾,灾后其周围被开垦为耕地。(?,上半部从“余”不从“佘”)。薜萝:这里泛指杂草灌木。南箕北斗:两个星宿名,箕在南,斗在北。
首段八句介绍金粟洞的来历、传说,突出它带给人们恩惠这一点。“天亦雨珠兼雨玉,滋培地力报丰年”。就是说,连老天下雨都像下珍珠和金玉似的,滋润和肥沃着这里的土地,使之年年得丰收。
中间八句是全诗的中心。“贫者得此富盈余”承接前段,说有的人还贪心不足,“又占仙人洞里居”,洞里居干什么呢?就是要把洞里的“金粟”都搜寻出来,可惜洞已被烧了,这里夷为平地了,哪里去找呢?进而指出:“此粟由来在人心。能把礼耕兼义种,何须洞里细搜寻。”就是说,实际上哪有真的“金粟”呢,金粟只是藏在人心里的美好的东西而已,而就我们的
民族传统而言,这种美好的东西就是“礼”和“义”,所以与其在洞里细搜寻,不如退而去“耕礼”、“种义”。“礼耕”和“义种”用的是比喻兼象征的修辞手法。
末段八句自“于今石洞薜萝封”至篇末,再承上段说,因金粟洞被贪婪的人占去了,又遭火灾和破坏了,现在是杂草灌木丛生,把洞口也封住了,别说“金粟”没有了,就连仙人也不知跑到哪儿去了,空留下“烟云来管守,凌霄高塔锁重重”,而“南箕北斗”当然是永恒地高悬着,一片凄清萧瑟景象,天可怜见!不过最后结句“待得刺桐花再放,万牛辇出下峰巅”还是给人们留下个“光明的尾巴”,待到大地回春,“刺桐花再放”,万牛竞发,拉着车驾,从峰巅下到地面上来,勤奋耕耘,定会收获到“金粟”的!诗意味深长,颇富启迪。